技能竞赛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能竞赛 -> 正文
【转载】“00后”金牌搭档:金牌背后是“拆了千百次”的坚持
发布时间:2025-09-1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技能人才是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西以“技兴赣鄱”行动为抓手,持续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省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断完善,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更掀起“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热潮,一批扎根一线、技艺精湛的冠军选手脱颖而出。日前,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开赛在即,走近多位省赛冠军,从他们坚守初心,奋力追梦的故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不仅是行业技术的标杆,更承载着江西产业升级的活力与希望。

“学技能就像闯关游戏,遇到难题不放弃,再难的关也能闯过去。现在回看,那些在实验室熬夜的夜晚,都是我们成长路上最闪亮的回忆。”在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比赛,来自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嘉诚和冯思琪,从十余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拿下第一名。金牌背后,是两名青年以实验室长灯为星、以协作汗水为墨的奋斗故事。

“硬件担当”与“软件加数据担当”的相遇

陈嘉诚,21岁,江西南昌人,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因在智能制造方面有的实操经验被老师推荐;冯思琪,21岁,江西赣州人,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因编程能力突出被信工学院老师推荐。两人原本并不相识,因共同参加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比赛而组成一队。

训练初期,两人也经历过磨合阶段。“刚开始不熟悉,对方有什么错误都不敢直接说,只能委婉地提。”陈嘉诚坦言,随着备赛集训的深入,他们达成共识:有问题必须直说,否则会影响进度。

备赛期间,他们在实验室里连续“扎根”两个月。“那段日子基本是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10点才走,周末也不休息。实验室里常备着咖啡、泡面和折叠椅,有时候调试太晚,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第二天一早继续调试。”冯思琪说。

最难忘的事是比赛前一周的一个晚上,他们正在测试视觉追踪抓取的功能,但是机器人总在任务点迷路,于是陈嘉诚和冯思琪一直调试到凌晨1时,“我有点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和陈嘉诚说:‘明天再来吧。’但是他很坚持,让我再尝试最后一次。”冯思琪说,随后他们改了路径规划与视觉判断的优先级算法,终于机器人可以平稳抓取了,看着窗外天都快亮了,突然觉得熬得很值了。“实验室的灯就像我们追梦路上的星星。”她说。

距离比赛前3天,某次关键测试中,机器人突然“罢工”不动了。两人翻遍了说明书,顶着压力拆解设备,急得满头大汗。他们发动同学一起想办法,还请来老师帮忙“会诊”,大家围在一起讨论了整整一天,终于发现是控制器和线路配合出了问题。他们像拼拼图一样,一点点调整零件位置、反复测试信号,终于让机器人重新“走”了起来。

赛场上的默契与逆袭

比赛中,两人分工明确:陈嘉诚是“硬件担当”,负责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电机调试和传感器安装等动手操作;冯思琪是“软件加数据担当”,负责路径规划、程序编写、控制器代码,以及将机器人实时数据同步到云端分析。

尽管来自不同院系,但他们在机器人调试中找到了合作的契机。有一次调试自主定位功能,机器人总在同一个转角偏离路线。冯思琪盯着电脑上的数据曲线皱眉头,还没等她开口,陈嘉诚就递来了一把扭矩扳手,说“是不是激光雷达的固定架松了?刚才看你反复核对算法参数,应该不是程序的问题”。冯思立马拆开,果然是固定架的螺丝滑丝了。“那种不用多说就懂对方在想什么的感觉比任何沟通都高效。”冯思琪说。

为了准备这次比赛,他们反复拆装同一个机器人,“已经数不清拆了多少次”冯思琪笑着说,正是反复练习和摸索,让他们对机器人的每个部件都了如指掌。

比赛共持续两天,分为B模块和C模块。B模块包括12个小任务,要求在2小时内完成;C模块则是需要绕场地一圈并完成指定任务的大项目,只有一次机会,中途不能再动电脑。

第一天比赛后,他们的排名与第一名相差近12分。第二天,他们稳住心态,慢慢将成绩追上来。恰逢当天下雨,场地光线与训练时差异很大,机器人在自主识别判断环节出现识别延迟,差点碰到障碍物。

   “我当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手都有点抖”冯思琪回忆,陈嘉诚马上小声地说‘你调整视觉识别范围,我看路径’。于是,我们俩一个盯着电脑改参数,一个蹲在机器人旁观察,不到一分钟就调整好了。”

最终,他们成功逆袭,拿下第一名。听到比赛结果时,两人都感到不可置信:“第一天发挥不好,第二天才慢慢追上来的。”陈嘉诚说。

青春逐梦未来可期

对于未来,两名年轻人都有清晰的规划。冯思琪希望继续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工程相关知识,将来进入江西的新能源或智能物流企业,从事机器人系统的开发或运维工作。“我想把学到的技能用在老家的发展上,这样更有意义。”她说。陈嘉诚则计划明年参军入伍,目前正在实习阶段。

对于正在学习技能的学弟学妹,他们提出诚恳建议:“遇到难题时别一个人扛着,找老师、找同学,一起想办法,团队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同时,要多动手实践,只有自己拆过机器人、写过程序、排过故障,才能真正掌握技能。”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备赛之旅,冯思琪的话代表了两名搭档的心声:“以实验室的长灯为星,以协作的汗水为墨。我们把难字拆成了又和佳,拼出了青春最踏实的答案。”


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