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等 职 业 学 校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专 业(三年制)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专业代码: 610213
适用专业: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
修订年月: 2020年7月
修订单位: 信息工程系
赣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610213)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 类型(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举例 |
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电子 信息 (61) |
计算机类(6102)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64) 软 件 和 信 息 技术服务业(65) |
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 (2-02-10) |
云平台系统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和销售; 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与测试; |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 |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云计算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具有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掌握云计算概念、虚拟化技术、容器技术、云平台技术、桌面云技术和云计算应用开发。具备使用主流产品构建对应虚拟化方案和私有云方案等的专业能力;初具业务视角来理解和规划使用主流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意识;承担和完成较复杂任务,具有相关职业资格并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
(3)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1)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
(4)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5)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
(1)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
(2)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各学院系根据上述素质要求,结合专业特点,确定专业素质要求。
(二)知识要求
包括对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
3.掌握数据库、数据表、表数据的操作和数据库编程相关知识;
4. 掌握云计算行业与产业现状并能跟踪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的知识;
5. 掌握VLAN的划分与用户的管理、常见的路由协议及配置命令、网络虚拟化等知识。;
6. 掌握Linux系统的、IP地址规划、Apache服务、FTP服务、DHCP服务、软件包等知识;
7. 掌握服务器虚拟化的安装、部署、配置和运维等知识和常见虚拟化技术产品的基本架构、部署、功能实现以及资源规划等知识;
8. 掌握OepnStack云计算系统,Keystone、Glance、Nova、Neutron等基本组件,常用云管理平台等知识;
9. 掌握PaaS基础知识,容器技术、容器编排引擎工作原理及技术应用等知识;
10. 了解网络存储系统的相关协议、接口技术和云存储类型相关知识;
11. 掌握桌面云技术应用的安装、部署、配置和运维等知识。
(三)能力要求
包括对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4.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5. 具有阅读并正确理解需求分析报告和项目建设方案的能力;
6.具备运用计算思维描述问题的能力,能阅读并正确理解需求分析报告和项目建设方案的能力;
7. 具有服务器系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
8. 具有主流云平台规划、搭建与维护能力;
9. 具有编写脚本或程序实现自动化运维的能力;
10. 具有主流虚拟化产品安装、配置和故障排除能力;
11. 具有主流云管理平台产品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
12. 具有主流桌面云产品安装、配置和故障排除能力;
13. 具有主流容器及编排工具产品配置和调试能力。
七、毕业要求
1.在规定年限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课程,成绩合格,且各课程所得学分均不少于相应规定学分数,方可毕业。
2.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行业企业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证书。
八、课程设置及要求
1.基础课程设置与要求
表1-1《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
学期 |
第一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周/4 |
教学目标 |
通过军事课(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教学,让学生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
学习内容 |
(1)中国国防; (2)国家安全; (3)军事思想; (4)现代战争; (5)信息化装备 (6)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 (7)射击与战术训练; (8)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 (9)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 |
教学要求 |
(1)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 (2)军事课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记2学分,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军事技能》训练时间2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114学时,记2学分。课程内容含“必讲(必训)”内容和“选讲(选训)”内容,在确保完成“必讲(必训)”内容的基础上,灵活选择“选讲(选训)”内容,但必须完成总学时; (3)坚持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在军事课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和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管理; (4)教学方式方法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育人目标; (5)要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退役返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
评价标准 |
(1)军事课考核包括军事理论考试和军事技能训练考核,成绩合格者计入学分; (2)参加学校和地方兵役机关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报名应征入伍情况。 |
表1-2《政治——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学期 |
第一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1)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 (2)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
学习内容 |
(1)习礼仪,讲文明; (2)知荣辱,有道德; (3)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4)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5)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
教学要求 |
(1)要求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日常文明行为的养成与职场中的职业道德进行衔接和延伸; (2)既要讲解职业道德共同的要求又要结合不同专业讲解不同行业职业道德要求和相关法律规范; (3)学生评价、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日常文明行为。 |
评价标准 |
(1)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和相关法律规范; (2)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文明、得体。 |
表1-2《政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职业生涯规划 |
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 (3)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 (4)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
学习内容 |
(1)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2)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3)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4)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 (5)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整。 |
教学要求 |
(1)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所学专业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本人发展条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 (2)能够把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就业、创业的政策传递给学生; (3)能够通过案例让学生逐步明确职业目标和提高职业规划的能力。 |
评价标准 |
(1)学生能比较全面地分析、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和学会初步分析专业发展前景; (2)学生能编写一份符合本人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的职业规划书。 |
表1-3《政治——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经济政治与社会 |
学期 |
第三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2)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 (3)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
教学要求 |
(1)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 (2)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如条件允许,适当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 |
评价标准 |
(1)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 (2)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和建设以及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
表1-4《政治——哲学与人生》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哲学与人生 |
学期 |
第四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 (2)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
学习内容 |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4)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5)人的社会本质、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
教学要求 |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了解中职生的特点、面对的困惑与问题,有针对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答疑解惑; (3)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哲学基本观点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 |
评价标准 |
(1)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 (2)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客观的自我评价。 |
表1-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学期 |
第五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1)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积极、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 (3)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4)成为人格健全和依法办事的社会主义公民。 |
学习内容 |
(1)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2)爱国主义、传统美德; (3)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观念和公民权利、义务。 |
教学要求 |
(1)与中央的教育精神保持一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教学方式方法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育人目标; (3)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
评价标准 |
(1)日常行为表现; (2)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理论考核成绩。 |
表1-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学期 |
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初步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增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 (3)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学习内容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精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领导核心。 |
教学要求 |
(1)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 (2)理论讲解与我国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3)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素养。 |
评价标准 |
(1)了解党的历史、基本理论、重大方针政策; (2)在政治立场上能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不受杂音、西方错误思想动摇或左右。 |
表1-7《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形势与政策 |
学期 |
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1)了解、掌握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方针政策; (2)了解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3)培养学生追踪国际、国内时事的兴趣,拥有开放的视野。 |
学习内容 |
(1)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方针政策; (2)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
教学要求 |
(1)把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与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 (2)注重时事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
评价标准 |
(1)对国际国内时事的关注度超过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度; (2)掌握对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科学分析的方法。 |
表1-8《大国工匠》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大国工匠 |
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1)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积极、主动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3)从实践中挖掘自我、提升自我、锻炼自我; (4)能破除思维障碍,创新思维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身的专业优势中。 |
学习内容 |
(1)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工匠精神的自我修炼; (3)工匠精神与创新思维模式; (4)工匠精神的专注与极致和互联网思维。 |
教学要求 |
(1)与中央的教育精神保持一致,把匠人精神的培育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 (2)教学方式方法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育人目标; (3)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
评价标准 |
(1)日常行为表现和思维模式; (2)参加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劳动价值观念和动手能力; (3)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4)理论考核成绩。 |
表1-9《英语》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英语 |
学期 |
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 |
学时/学分 |
224/14 |
教学目标 |
(1)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听、说、读、写、译技能; (2)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进行简单的听、说、写的语言运用能力;(3)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为今后继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
学习内容 |
(1)英语语音语调; (2)英语词汇; (3)英语语法; (4)英语阅读技巧; (5)基本英译汉技能; (6)正常语速英语听力; (7)英语进行基本对话交流; (8)用英语进行清楚的书面表达。 |
教学要求 |
(1)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配套教辅资料和课件、课外阅读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英语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目前学习与未来工作的需求; (4)精讲细练,多实践,以求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全面提高。 |
评价标准 |
(1)掌握正确语音语调; (2)积累英语词汇; (3)熟悉英语语法; (4)掌握英语阅读技巧 (5)掌握基本英译汉技能; (6)训练正常语速英语听力; (7)培养英语进行基本对话交流能力。 (8)形成用英语进行清楚的书面表达能力。 |
表1-10《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大学英语 |
学期 |
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 |
学时/学分 |
64/3.5 |
教学目标 |
(1)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2)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
学习内容 |
(1)英语语音语调; (2)英语词汇; (3)英语语法; (4)正常语速英语听力; (5)英语进行基本对话交流; (6)英语阅读技巧; (7)用英语进行清楚的书面表达; (8)基本英语翻译技能。 |
教学要求 |
(1)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配套教辅资料和课件、课外阅读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英语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目前学习与未来工作的需求; (4)精讲细练,多实践,以求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全面提高。 |
评价标准 |
(1)掌握正确语音语调; (2)积累英语词汇; (3)熟悉英语语法; (4)训练正常语速英语听力; (5)培养英语进行基本对话交流能力; (6)掌握英语阅读技巧; (7)形成用英语进行清楚的书面表达能力; (8)掌握基本英译汉技能。 |
表1-11《实用语文》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语文 |
学期 |
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 |
学时/学分 |
256/14 |
教学目标 |
(1)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实用语文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活动等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3)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
学习内容 |
(1)现代文阅读与理解;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读与欣赏; (3)唐诗宋词选读与鉴赏; (4)浅显文言文经典诵读与欣赏; (5)小说剧本选读与鉴赏; (6)诗歌选读与欣赏; (7)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8)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训练。 |
教学要求 |
(1)教学中必须强化能力训练,突出重点,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并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3)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个性特长,但同时也应学会如何尊重别人的意见或成果,养成严谨作风,培养自信、理解、包容的健康心态; (4)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地方产业,注意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加强课堂训练和课后实践,为学生就业需要服务; (5)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
评价标准 |
(1)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2)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3)能写作简洁、流畅的三大基本文体和简单的应用文; (4)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 |
表1-12《数学》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基础数学 |
学期 |
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掌握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所包含的主要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
学习内容 |
(1)集合; (2)不等式; (3)函数; (4)数列; (5)平面向量; (6)直线和圆的方程; (7)立体几何; (8)概率与统计初步。 |
教学要求 |
(1)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知识的衔接,做好知识的整合;(2)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在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适度淡化基础理论的严密论证和推导,注重基本运算的训练; (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五年制大专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 |
评价标准 |
(1)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定理、法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运算求解。 |
表1-13《高等数学》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高等数学 |
学期 |
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 |
学时/学分 |
64/3.5 |
教学目标 |
(1)掌握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会用数学软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函数、极限与连续性; (2)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 (3)一元函数积分学及其应用; (4)常微分方程; (5)数学建模初步; (6)数学实验初步。 |
教学要求 |
(1)重视与高中(职高)知识的衔接及各专业知识的必需,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贯彻拓宽基础、强化能力、立足应用的原则; (2)在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适度淡化基础理论的严密论证和推导,加强与实际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学。注重基本运算的训练,简化过分复杂的计算和变换; (3)结合数学建模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兴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利用常用的数学软件,完成必要的计算、分析或判断; (4)教学中以极限、导数、积分、微分方程及应用等知识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原理和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 |
评价标准 |
(1)能熟练掌握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 (2)能够进行极限、导数、积分、常微分方程的基本计算; (3)了解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的简单应用; (4)能够用数学软件进行基本的计算。 |
表1-14《物理》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物理 |
学期 |
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4)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
学习内容 |
(1)运动和力; (2)机械能; (3)热现象及应用; (4)直流电路; (5)电场与磁场电磁感应; (6)光现象及应用; (7)核能及应用。 |
教学要求 |
(1)重视知识的衔接及各专业知识的必需,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贯彻拓宽基础、强化能力、立足应用的原则;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发挥物理课程在观念、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 (5)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
评价标准 |
(1)理解基本物理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力、热、电等物理规律的应用; (2)了解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过程,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 (3)能进行简单的物理计算,会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生产、生活问题; (4)了解生活中的光现象及应用; (5)知道前沿科技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核能。 |
表1-15《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计算机基础 |
学期 |
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计算机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 (3)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 (4)熟练掌握office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办公软件; (5)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6)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 (1)了解并掌握大数据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架构、基本目标设计及方法。 |
学习内容 |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3)Word 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 (4)Excel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 (5)PointPower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6)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 (7)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实现技术及其应用; (8)掌握大数据系统的基本理论、架构设计、功能目标设计及程序开发思路。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
评价标准 |
(1)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2)掌握一种中文录入方法;通过训练,中文录入速度到30字/分钟; (3)掌握文件(夹)的新建、复制、移动、查找、重命名、属性更改的方法;会使用资源管理器;会使用回收站; (4)会安装、卸载应用程序、计算器、画图等常用的应用程序; (5)掌握磁盘管理、设备管理的方法,会使用控制面板完成一些常用的设置; (6)掌握因特网邮件发送及查看,会上网查询和共享网络资源; (7)会使用菜单和格式栏进行字体、段落格式及一些特殊格式(分栏、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项目符号与编号等)的设置; (8)掌握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和设置方法;掌握页面设置的方法;掌握分页符、分节符的使用方法;掌握页眉/页脚及页码的插入方法; (9)掌握工作簿的创建、保存方法;掌握工作簿的插入、删除、复制和重命令方法;掌握工作表格式的设置方法; (10)掌握公式的编辑方法;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 (11)掌握图表的插入和编辑方法; (12)掌握数据清单的排序、自动筛选、高级筛选、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的创建法; (13)掌握中文演示文稿的建立方法;会插入常用的对象;会更改设计模板和版式会超链接; (14)会设置PPT中对象的动画;会定义PPT的切换方式和放映方式。 (15)掌握人工智能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16)掌握人工智能的特征、研究与应用领域; (17)理解人工智能的一个问题和三大技术:即通用问题求解,知识表示技术、搜索技术、推理技术; (18)掌握大数据系统的起源、系统特征; (19)掌握大数据系统的设计思想、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及主流架构; (20)掌握大数据系统的开发环境及大数据应用开发思路。 |
表1-16《体育》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体育 |
学期 |
第一学期至第九学期 |
学时/学分 |
284/15.5 |
教学目标 |
(1)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3)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5)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
学习内容 |
(1)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包括:体育概述、锻炼计划、运动保健、体育文化欣赏、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测试和体质健康评价等; (2)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排球、攀岩、定向运动等)。 |
教学要求 |
(1)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掌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体育理论课需要进行文卷笔试的,教师要严格要求,考试要统一、规范、严格考试纪律,充分体现体育课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3)要求学生掌握某两项健身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动作要领,并能持之以恒的加以练习,为终生参加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4)本课程是为五年高职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学生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达到健康体质的要求。 |
评价标准 |
(1)能熟练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体育概述、锻炼计划、运动保健、体育文化欣赏、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测试和体质健康评价等); (2)能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排球、攀岩、定向运动等)。 |
、
表1-17《创新创业教育》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创新创业教育 |
学期 |
第八学期或第九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十大素质特征;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
学习内容 |
(1)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 (2)创新创业者; (3)创新创业的环境; (4)创新创业者的能力分析; (5)创新创业的方式选择; (6)创新创业的过程; (7)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 (8)创业的创新管理; (9)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
教学要求 |
(1)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通过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游戏、训练活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讲授; (3)注重利用课外学时,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案例研讨、知识点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突出重点,鼓励自学;强化生动性,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的方法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
评价标准 |
学生具备鉴别项目和判断市场的眼力,掌握创新创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巧。 |
表1-18《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大学生就业指导 |
学期 |
第五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1)激发大学生就业和自主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提高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意识; (2)熟悉就业程序,学会保护自身合法就业权益,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 |
学习内容 |
(1)就业形势与政策; (2)职业素质培养; (3)求职准备; (4)求职心理及调适; (5)应聘实务; (6)就业权益与法律保障; (7)自主创业 |
教学要求 |
(1)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采用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2)坚持实践教学、多样化、综合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参观考察、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场景模拟等,多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3)坚持学生参与性、互动式教学和信息化教学。 |
评价标准 |
(1)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2)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 (3)学生的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得到提高。 |
表1-19《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心理健康教育 |
学期 |
第七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
学习内容 |
(1)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标准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障碍,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2)人格的概述,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偏差与矫正,大学生人格重塑; (3)情绪和情感概述,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影响,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4)大学生活的特点及生涯规划,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制定,大学生时间管理; (5)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概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及技巧,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调试,掌握人际关系的心理调适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爱情之心理内涵,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性心理问题与调试; (6)大学生压力与挫折概述,大学生常见压力与管理,大学生常见挫折与应对; (7)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述,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与预防。 |
教学要求 |
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与练习,运用多媒体教学。 |
评价标准 |
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有关信息,拓展了视野,了解自己某方面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掌握了有用的生活技能等。 |
表1-20《化学》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化学 |
学期 |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4)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
学习内容 |
(1)物质的量、浓度; (2)无机化学反应; (3)有机化学反应原理。 |
教学要求 |
(1)重视知识的衔接及各专业知识的必需,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贯彻拓宽基础、强化能力、立足应用的原则;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发挥化学课程在观念、态度领域的教育功能; (5)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
评价标准 |
(1)理解基本化学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物质量、化学反应规律的应用; (2)了解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过程,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 (3)能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会应用化学规律解释生产、生活问题; (4)了解生活中的光现象及应用; (5)知道前沿科技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重金属污染等。 |
表1-21《数学》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数学 |
学期 |
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多元函数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规划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专业要求的数学基础及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2)多元函数微分学 (3)重积分 (4)级数 (5)线性代数初步 (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 (7)数学规划初步 |
教学要求 |
(1)在充分考虑理工科类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运算能力为重点,并注重与各专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2)在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适度淡化基础理论的严密论证和推导,加强与实际联系较多、专业应用较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学; (3)结合数学建模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兴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利用常用的数学软件,完成必要的计算、分析或判断; (4)教学中以空间解析几何、偏导数、全微分、二重积分、级数等知识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原理和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 (5)注意教学方法,加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
评价标准 |
(1)理解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计算方法; (3)了解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学、无穷级数的简单应用; (4)能够用数学软件进行基本的计算。 |
表1-22《美育》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美育 |
学期 |
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 |
学时/学分 |
32/2 |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创作、鉴赏与批评、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
学习内容 |
(1)艺术形式概述 (2)《影视鉴赏》及课堂讨论 (3)《音乐鉴赏》及声乐实践 (4)《诗词鉴赏》及格律了解 (5)《美术鉴赏》及模拟估值 (6)《戏曲鉴赏》及脸谱知识 (7)《舞蹈鉴赏》及交谊舞步 |
教学要求 |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与简单实践,需要学术报告厅等具备投影、音响、话筒的大型多媒体教学场地。线上通过网络通识平台学习美育相关内容。 |
评价标准 |
通过普及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美术的基本原理,认识主要艺术形式,从而为进一步的了解艺术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
2.专业课程设置与要求
表2-1《数据库技术》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数据库应用技术 |
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各种相应操作,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 (2)会使用SQL Server 2012数据库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3)熟练掌握Transact-SQL语言; (4)能进行简单编程; (5)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的安全; (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数据库基础 (2)SQL SERVER 2012概述 (3)系统组成与服务器管理 (4)数据库管理 (5)表的管理与使用 (6)数据完整性 (7)Transact-SQL 语言 (8)数据查询 (9)视图 (10)存储过程与触发器 (11)游标 |
教学要求 |
针对课程特点,结合企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2)项目驱动:课程教学以项目开发为目标; (3)案例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4)一体化课堂: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多媒体机房); (5)项目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实践、总结提高五个环节开展教学; (6)成立学习小组,实现课堂讨论、实践和课外的拓展学习。 |
评价标准 |
(1)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的数据模型、E-R方法、关系模型等知识; (2)掌握SQL SERVER 2012的特性、体系结构、构造、应用程序的开发构架、安装等; (3)了解SQL SERVER 2012的系统组成,掌握SQL SERVER服务的启动和关闭,注册服务器及配置服务器等; (4)了解如何进行数据库的规划,数据库文件;熟练掌握用企业管理器数据库的创建,修改,删除,查看;能够用企业管理器对数据库进行压缩; (5)理解索引的作用及分类,掌握用企业管理器创建、修改、删除索引的方法; (6)理解数据完整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熟练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实施数据完整性的几种方法以及规则并懂得约束和默认值的创建,绑定,删除; (7)理解SQL程序设计基础,事务机制,Transact-SQL语法规则,熟悉变量和程序流程控制; (8)掌握Select-From-Where语句基本结构及其应用、对查询列进行筛选、计算、分组、分组过滤、排序以及在一个Select语句中嵌套另一个Select语句和数据更新的运用; (9)理解视图在数据库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视图的创建、修改、使用和删除; (10)理解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在SQL SERVER中的作用,了解如何使用它们; (11)理解利用游标这种工具来操纵SELECT语句的结果集。 |
表2-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C 语言程序设计 |
学期 |
第一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 (2)了解程序和算法的基本概念; (3)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 (4)了解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 (5)了解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基本概念; (7)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 (8)了解指针的基本概念; (9)了解结构体的基本概念; (10)了解文件的基本知识。 |
学习内容 |
(1)C语言的发展以及特定; (2)算法的表示方法; (3)数据的表现形式,以及运算符的应用; (4)if语句的使用,以及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条件运算符的使用; (5)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的使用; (6)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和赋值; (7)函数的定义、调用,以及全局变量、局部变量的使用; (8)指针变量的定义和引用方法; (9)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结构体数组、结构体指针的使用、 (10)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取和写入。 |
教学要求 |
(1)了解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 (2)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基本知识; (3)掌握算法基本知识; (4)掌握数据的存储及类型基本知识; (5)熟练掌握C语言开发环境的使用; (6)掌握程序的编译、连接、错误排查、调试。 (7)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8)熟练应用C语言(TC和VC++集成环境)开发环境; (9)程序的编译、连接; (10)程序错误的排查; (11)程序的调试。 (12)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13)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14)具有热爱科学,事实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15)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
评价标准 |
(1)掌握C语言程序运行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结构化程序的设计方法; (3)掌握基本运算符的使用,以及数据的输入输出编程方法; (4)掌握应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选择结构程序的编程方法; (5)掌握采用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实现循环结构程序的编程方法; (6)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定义、初始化、引用和赋值的编程方法; (7)掌握定义函数、调用函数的方法; (8)掌握应用指针对字符串、数组和函数的操作方法; (9)掌握结构体变量、结构体数组和结构体指针的使用方法; (10)掌握文件读写的编程方法。 |
表2-3《Linux系统管理与服务配置》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Linux系统管理与服务配置 |
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网络的组成、范围以及OSI七层协议的基本知识; (2)了解Linux系统网络服务的基本概念; (3)了解Linux系统中常用的网络命令; (4)了解网络安全和主机基本防护配置; (5)了解防火墙和NAT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6)了解SSH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7)了解DHCP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8)了解NFS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9)了解SAMBA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10)了解DNS服务器的基本概念; (11)了解WWW服务器的基本知识; (12)了解FTP服务器的基本知识; (13)了解Postfix邮件服务器的基本知识; |
学习内容 |
(1)TCP/IP网络层相关协议,以及相关数据包的封装、组成; (2)Linux网络相关配置文件; (3)ifconfig、ifup、ifdown、route、iwlist、iwconfig、dhclient、ping、traceroute、netstat、host、telnet、ftp、links、wget等工具和命令; (4)限制端口、网络升级和SELinux配置; (5)防火墙的规则配置、NAT服务器的配置; (6)SSH服务的搭建、配置、启动和关闭; (7)DHCP服务器的搭建、功能、工作方式; (8)NFS服务器的搭建、配置和使用; (9)SAMBA服务器的搭建、配置和使用; (10)DNS服务器的搭建、配置和使用; (11)Apache服务器的的基本配置; (12)FTP服务器的工作流程、搭建方法、文件配置; (13) Postfix邮件服务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以及它的配置方法;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现场演示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
评价标准 |
(1)熟悉TCP协议的三次握手过程; (2)掌握Linux系统的IP参数配置方法; (3)掌握使用ifconfig命令设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方法; (4)掌握SElinux的规则修改方法; (5)掌握防火墙的设置方法; (6)掌握SSH服务器和客户端的使用方法; (7)掌握DHCP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8)掌握NFS服务器的搭建方法; (9)掌握SAMBA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10)掌握DNS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11)掌握Apache服务器的搭建方法; (12)掌握FTP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13)掌握Postfix邮件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
表2-4《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网络安全技术 |
学期 |
第四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况; (2)了解Kali linux的基本知识; (3)了解BlackArch 系统的基本知识; (4)了解Linux 系统安全配置和Windows系统安全配置的相关知识; (5)了解fping工具和namp工具的基本概念; (6)了解WEP协议的基本概念; (7)了解无线网络攻击的基本概念; (8)了解命令注入攻击的基本概念; (9)了解文件包含攻击的基本概念; (10)了解文件上传攻击的基本概念; (11)了解Wireshark网络工具的基本概念; (12)了解MySQL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学习内容 |
(1)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况、范畴和实践以及社会工程学; (2) Kali linux系统的安装过程,以及VirtualBox虚拟机的使用; (3) BlackArch系统安装过程,以及DVWA、WebGoat、Metasploitable等工具的使用。 (4) Linux系统安全、Windows系统安全、软件逆向; (5) fping工具和namp工具的功能、命令以及使用方法; (6)无线网络的扫描方法、WEP协议的相关知识; (7) WPA协议、无线网络攻击、ZigBee安全; (8)命令注入攻击以及防范; (9)文件包含攻击以及防范; (10)文件上传攻击以及防范; (11) Wireshark网络工具的使用和过滤规则; (12) MySQL数据库的基本知识、配置方法和加密方法;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现场演示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
评价标准 |
(1)了解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知识; (2)掌握Kali linux系统的安装方法; (3)掌握BlackArch系统的安装方法; (4)掌握Linux系统安全配置方法; (5)掌握使用namp工具扫描网络主机信息的方法; (6)掌握扫描WIFI无线网络信息的方法; (7)掌握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检测方法; (8)掌握命令注入攻击和防范方法; (9)掌握文件包含攻击和防范方法; (10)掌握文件上传攻击和防范方法; (11)掌握Wireshark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 (12)掌握MySQL数据库的加密方法; |
表2-5《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软件测试技术 |
学期 |
第四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软件测试理论知识和技术; (2)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掌握基本测试技术和方法并应用到实践中; (4)能够按照所介绍的技术策略和方法去测试软件; (5)掌握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基本使用。 |
学习内容 |
(1)软件测试概述 (2)软件生命周期的测试 (3)软件静态测试技术 (4)软件动态测试技术 (5)自动化测试 (6)软件测试管理 |
教学要求 |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课堂讲授以“精讲多练”、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实用为目标的综合性原则,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单元项目来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实际项目的测试; (2)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为:针对某一个或一系列知识点先抛出单元项目,对单元项目构思后,引出运用知识点解决单元项目的过程,在课后再做一个与引出案例相似的案例,达到重复练习,加深印象的目的; (3)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将学生分成测试小组,每组设置小组长一名。对于三级项目的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教师通常作为一个引导者,抛出问题,学生互相讨论,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通过课堂潜默化,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测试习惯和良好的文档写作习惯。 |
评价标准 |
(1)理解软件测试发展以及软件测试的分类; (2)理解软件测试的意义; (3)熟悉软件工程与开发过程与软件测试的关系以及软件测试过程模型、软件测试原则、软件测试关键问题; (4)了解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质量保证的关系; (5)正确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扮演的角色; (6)明确认识各个测试阶段和测试级别的要点; (7)掌握白盒测试方法,包括逻辑覆盖测试方法和路经测试方法; (8)掌握黑盒测试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以及因果图决策表格法、正交分析法; (9)理解软件自动化测试的概念; (10)理解软件自动化测试生存周期方法学; (11)自动化测试工具与平台的获取及引入; (12)自动化测试生存周期方法的应用,熟练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 (13)掌握测试过程管理和测试事件管理; (14)熟悉代码审查的流程以及技巧。 |
表2-6《云平台运维与开发》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云平台运维与开发 |
学期 |
第三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掌握云计算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网络管理、系统管理、服务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 3)了解虚拟化技术相关理论及知识 4)掌握企业云计算平台的需求、规划、基础架构及模板管理 5)掌握OpenStack和CloudStack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组件与架构 6)掌握OpenStack和CloudStack及其运用 7)掌握云平台的建设、运营维护、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 8)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云平台网络架构设计 9)能安装和配置CloudStack云管理平台 10)能进行简单的云平台管理操作 11)能根据需求创建和使用虚拟机 12)能排除常见安装故障 |
学习内容 |
1.云计算概念与特点 2.云计算架构和云服务模式 3.云计算关键技术 4.云管理平台和云应用形式 5.OpenStack及CloudStack的发展过程、架构与组件、常用应用方式 6.云计算的需求、规划及平台的安装、云基础架构创建、模板管理、虚拟机 7.Cloudstack高级网络云平台规划、基础架构创建及安装 8. 云平台应用、域及账户的管理、服务方案管理、虚拟机的使用、云安全管理、虚拟机磁盘管理 9.云平台解决方案包括云应用需求、云平台项目规划、云平台建设方案、云平台安全体系。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6)采用项目式教学,将课堂知识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分组完成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掌握云平台运维与开发的基础知识及运用。 |
评价标准 |
1.理解云计算架构、云服务模式和云应用形式 2.了解云计算关键技术、虚拟化技术产品和云管理平台 3.了解OpenStack及CloudStack发展过程、架构与组件、常用应用方式 4.理解CloudStack基础网络、安全组。 5.掌握小型企业云平台的架构设计。 6.掌握CloudStack云平台的管理节点、存储节点和计算节点(XenServer)的安装与配置。 8.掌握CloudStack云平台架构的创建与检查、模板管理。 9.掌握虚拟机的创建与使用。 10.理解CloudStack高级网络的概念、系统环境配置、规划设计。 11.理解Cloudstack第二个管理节点和计算节点(KVM、vSphere)的安装与配置。 12.了解Cloudstack的负载均衡服务配置。 13.掌握CloudStack高级网络云基础架构的创建。 14.了解校园云应用需求。 15.理解域及账户、服务方案和卷的概念,理解域和账户之间的关系。 16.理解计算方案、系统方案、磁盘方案、网络方案、安全组,高级网络功能。 17.掌握域的添加与删除,帐号的添加、删除、管理,服务方案的添加,虚拟机的迁移与控制,实现防火墙、负载均衡、端口转发、静态NAT地址转换、VPN等功能,添加或删除数据卷、挂载或卸载数据卷。 18.了解云应用需求、云服务平台项目规划、云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云服务平台安全体系 |
表2-7《数据挖掘基础》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数据挖掘基础 |
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了解数据挖掘产生的背景、技术、多种相关方法及具体应用,能够学会数据挖掘的知识推理,并具备使用数据挖掘算法在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中实现实现价值的提取与应用。 掌握建立以及评估模型的预测质量的方法,并且使用数据挖掘工作平台python进行解析,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 |
学习内容 |
1. 数据挖掘的发展简述、功能与价值实现、典型应用领域、研究方向 2. Pandas入门基础及股票数据分析 3. 数据挖掘中的机器学习及机器学习的模型、模型的评判、支持向量机、过拟合问题 4. 分类分析方法与应用 5. 无监督学习算法 6. 回归模型算法与应用 7. 集成学习 8. 关联规则模型及应用 9. 图像数据分析 10. 文本数据分析 |
教学要求 |
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自选题目的大作业、论文和报告结合,另有课外讨论环节。 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互动实践课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基础实验,由教师验收; 课外作业由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系统进行评分。 |
评价标准 |
1. 对数据挖掘有初步的认识 2. 对数据挖掘可应用领域有认识 3. 对数据挖掘流程初步掌握 4.对pandas有所认识、能对简单案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5.对机器学习有初步认识、对框架有了解 6.掌握机器学习在数据挖掘中的运用能力 7.对分类分析有初步认识、对分类分析算法原理与结果了解 8.掌握对数据初步分类挖掘的操作能力 9.对聚类分析有初步认识、对聚类分析算法原理与结果了解 10.掌握对数据初步聚类挖掘的操作能力 11.对回归模型有初步认识、对回归模型算法原理与结果了解、掌握对数据初步的回归模型的操作能力 13.对多模型算法有初步认识、对多模型算法原理与结果了解、掌握集成学习在数据挖掘中的运用能力 14.对关联规则有初步认识、对关联规则算法原理与结果了解、掌握对数据初步关联规则挖掘的操作能力 15. 对图像数据有初步认识、对图像数据具备初步分析能力、对图像数据具备操作能力 16. 对文本数据有初步认识、对文本数据具备初步分析能力、对文本数据具备操作能力 |
表2-8《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
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 了解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 2、 掌握Python的基础语法、数据类型、函数、文件操作、模块、面向对象等内容。 3、 够掌握Python开发的基础知识 4、 能够独立开发Python简单的项目程序。 |
学习内容 |
1、 Python概述 2、 Python语法基础 3、 基本数据类型和字符串 4、 Python常用语句、流程控制 5、 函数、高级函数 6、 组合数据类型 7、 Python文件操作 8、 Python模块 9、 Python面向对象编程 |
教学要求 |
本课程的授课模式为:课堂授课+上机,其中,课堂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授课,并且会通过测试题阶段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上机主要是编写程序,要求学生动手完成指定的程序设计或验证。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6)采用项目式教学,将课堂知识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分组完成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掌握Python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及运用。 (7)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程序开发,引导学生将创新性想法通过Python编程进行实现,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 |
评价标准 |
1. 了解Python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 可以独立完成Python的安装、会简单使用PyCharm新建Python文件 3. 掌握Python中的变量和变量类型 4. 掌握Python中的标识符,能准确判断标识符的合法性 5. 了解Python中的关键字,会借助工具查看关键字信息 6. 了解不同运算符的作用,会进行不同的数值运算 7. 掌握判断语句的使用 8. 掌握循环语句的使用 9. 掌握break、continue、pass和else语句的作用 10. 掌握字符串的输入和输出 11. 会使用切片的方式访问字符串中的值 12. 掌握常见的字符串的内建函数 13. 掌握什么是列表以及列表的常见操作 14. 掌握列表的嵌套使用 15. 掌握元组的使用 16. 掌握什么是字典以及字典的常见操作 17. 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式 18. 掌握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 19. 掌握函数的嵌套调用 20. 理解变量作用域、掌握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区别 21. 掌握递归函数与匿名函数的使用 22. 掌握日期函数和随机数函数的使用 23. 掌握闭包的使用 24. 理解装饰器的概念,会装饰函数 25. 掌握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掌握文件的不同操作,例如,读写、重命名、删除 26. 掌握模块的使用、制作 27. 掌握包的使用、了解模块的发布和安装 28. 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明确类和对象的关系,会独立设计类 29. 会使用类创建对象,并添加属性 30. 掌握构造方法和析构方法的使用 31. 掌握单继承和多继承,会重写和调用父类方法、理解多态的使用 32. 掌握类属性和实例属性、熟悉类方法和静态方法的使用技巧 |
表2-9《Python网络爬虫开发》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Python网络爬虫开发 |
学期 |
第五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 了解Python爬虫环境与爬虫简介 2、 掌握网页前端基础 3、 掌握使用Python在静态网页、动态网页、需要登录后才能访问的网页、PC客户端、APP中爬取数据 4、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从事数据爬虫、分析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
学习内容 |
1、 Python爬虫环境与爬虫简介 2、 网页前端基础 3、 简单静态网页爬取 4、 常规动态网页爬取 5、 模拟登录 6、 终端协议分析 7、 Scrapy爬虫 |
教学要求 |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上,通过任务引入概念、原理和方法。在实践上,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真实例子,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在静态网页、动态网页、需要登录后才能访问的网页、PC客户端、APP中爬取数据。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实例,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已有的知识,适当组织一些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
评价标准 |
1. 认识爬虫的概念及原理、认识反爬虫的概念及对应爬取策略 2. 掌握Python爬虫的环境配置方法 3. 了解网络编程Socket库、使用Socket进行TCP编程、掌握使用Socket进行UDP编程 4. 熟悉HTTP请求方式与过程、常见HTTP状态码、熟悉Cookie 5. 掌握使用urllib3库、Requests库实现HTTP请求 6. 掌握使用chrome开发者工具、正则表达式、Xpath和Beautiful Soup解析网页 7. 掌握使用JSON库、PyMySQL库存储数据 8. 了解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区别 9. 掌握逆向分析爬取动态网页 10. 掌握使用selenium爬取动态网页 11. 掌握使用MongoDB储存数据 12. 掌握使用Requests库实现POST请求 13. 掌握使用Chrome开发者工具查找模拟登录需要的相关信息 14. 掌握表单登录、Cookie登录的流程 15. 掌握使用Http Analyzer工具来抓取PC客户端的包 16. 掌握使用Fiddler工具抓取手机APP的包 17. 掌握利用Fiddler抓取的包,来爬手机APP的数据 18. 了解Scrapy爬虫框架、熟悉Scrapy常用命令 19. 修改items/piplines脚本存储数据 20. 编写spider脚本解析网页信息 21. 修改setting脚本设置爬虫参数 22. 定制Scrapy中间件 |
表2-10《Linux系统基础》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Linux系统基础 |
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Linux系统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2)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3)掌握Linux系统常用命令; (4)理解Linux系统的用户和组以及文件系统; (5)掌握Linux系统磁盘的配置与管理; (6)掌握Linux系统的网络配置与SSH服务配置; (7)掌握Linux系统中Shell Script脚本的用法; (8)熟练使用gcc和make调试程序; (9)培养学生运用Linux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2)熟练使用Linux常用命令; (3)管理Linux服务器的用户和组; (4)配置与管理文件系统; (5)配置与管理磁盘; (6)配置网络和使用ssh服务; (7)熟练使用vim程序编辑器与shell script; (8)使用gcc和make调试程序; (9)配置与管理Apache服务器; (10)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等内容。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现场演示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
评价标准 |
(1)会安装和启动Linux系统; (2)能在图形界面下完成Linux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配置; (3)会在字符界面下通过命令行实现对文件、目录的操作及vim的使用; (4)会使用命令对文件权限、用户、组进行管理; (5)会使用fdisk工具对磁盘进行分区、格式化,会使用命令对磁盘分区进行挂载、卸载,LVM动态磁盘空间管理的操作及rpm包的操作; (6)会使用命令实现网络的配置; (7)在字符界面下能完成对常用服务器的布署、应用、管理以及Linux网络安全的工作。 |
表2-11《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计算机网络基础 |
学期 |
第一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建立起对局域网、互联网、路由器、交换机等的认知; (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学会用分层的思想考察复杂的通信网络系统; (3) 认识OSI七层协议和TCP/IP协议簇中每一层的功能; (4) 学会使用抓包软件和网络搭建模拟软件来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 |
学习内容 |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讲解物理层的知识,包括数据通信基础知识、物理传输媒体、信道复用技术、数字传输系统、宽带接入技术等; (3) 数据链路层的知识,讲解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以及点对点信道上运行的PPP协议,讲解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和广播信道上运行的IEEE 802.3以太网协议; (4) 讲解网络层的知识,概述网络层协议实现的功能,讲解IP地址、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ICMP协议、路由选择协议等内容; (5) 运输层,概述运输层协议实现的功能,讲解端口号,介绍TCP和UDP两种运输层协议,重点讲解TCP协议的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连接管理的工作原理; (6) 应用层,重点介绍DNS、FTP、DHCP、HTTP等若干种应用层协议的工作原理; (7)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讲解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技术、报文鉴别和实体鉴别技术、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8)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介绍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无线城域网和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9) 抓包软件和网络搭建模拟软件的使用; |
教学要求 |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应重点将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模型和分层次协议结构等概念传达给学生,为后续的服务器配置、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开发和与应用、网络爬虫技术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教学过程应按照自上往下或者自下往上的顺序分析TCP/IP各层的功能。注意区分MAC地址/IP地址/端口号等不同层次地址的功能。注重分析IP地址的构造原理、子网号、子网掩码等概念。区分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功能、底层原理以及使用场景。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若干实验项目使学生掌握抓包软件和网络搭建模拟软件的使用,用更直观的方式观察协议字段,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课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
评价标准 |
(1) 能够对个人电脑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进行配置; (2) 能够使用抓包软件分析特定协议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包头的内容; (3) 能够使用网络搭建模拟软件组建小型的局域网,进行VLAN的划分,并为每个VLAN分配子网号; (4) 熟悉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的功能和配置; (5) 能够配置家用无线路由器; (6) 能够根据实训操作书写完善的实训报告,实训报告中应该有理论和操作两方面的内容; |
表2-12《云计算技术导论》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云计算技术导论 |
学期 |
第一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掌握云计算概念、云计算分类等,能够识别云计算的特点和主要应用领域; (2)掌握云存储的类型及技术架构,能够根据个人需求选用云存储服务,能够根据企 业实际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 (3)了解云服务的类型及其主要提供商(包含主要服务); (4)了解云安全相关技术并了解国内外主流云安全厂商产品; (5)了解云计算相关核心技术; (6)熟悉国内主流云计算企业的特色解决方案和行业应用; (7)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做事的良好作风; (8)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9)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适时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快速进行知识更新。 |
学习内容 |
(1)云计算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发展现状; (2)云计算基础架构和云计算标准化相关的知识; (3)云存储技术、云存储系统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 (4)云服务及 3 种主要的服务类型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云桌面的内涵、云桌面的基本架构、桌面虚拟化基础、虚拟桌面基础架构(VDI)、虚拟操作系统架构(VOI); (6)云安全相关技术、云安全架构以及典型的云安全解决方案; (7)云计算技术框架及云计算相关的关键技术 (8)国内外典型企业的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云计算在典型行业的应用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
评价标准 |
(1)熟练掌握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云计算的通用标准; (3)熟悉云存储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4)熟悉SaaS、PaaS、IaaS这三种云服务的基础知识; (5)了解云桌面的基础知识及技术特点; (6)掌握常用的云计算机:Docker的使用、虚拟技术等; (7)了解国内外典型的云计算产品; (8)能熟练申请搭建简单的云计算环境; |
表2-13《云存储技术》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云存储技术 |
学期 |
第三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现代信息管理的复杂度与需求; (2)掌握数据存储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 (3)掌握主流的数据存储技术架构及其应用; (4)熟悉云存储基本概念及技术特点; (5)理解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概念; (6)掌握基本的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管理及运维; (7)掌握数据技术的基本知识及技术演进; (8)掌握大数据存储技术的特点及其实践; |
学习内容 |
(1)存储工业演进历史; (2)存储产品架构演进趋势; (3)企业存储产品架构及关键技术要素简介; (4)云平台及OpenStack开源架构提供的存储服务纵览; (5)分布式块存储服务; (6)分布式对象存储服务; (7)分布式队列服务; (8)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可靠性; (9)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管理及运维; (10)面向云平台的存储安全架构体系; (11)云平台架构下的企业存储实践; (12)数据库存储技术的演进;; (13)数据库和存储的融合技术与实践; (14)大数据对存储系统的挑战; (15)大数据存储技术实践;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
评价标准 |
(1)掌握数据存储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据存储架构的演进思路和实现方式; (3)掌握企业存储产品架构及关键技术要素; (4)掌握存储技术在云平台的应用,包括分布式对象存储服务、分布式队列服务、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管理与运维等; (5)掌握数据库和存储的融合技术与实践; (6)掌握Hadpoop这一大数据存储技术中的基本用法; |
表2-14《虚拟化技术与应用》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虚拟化技术与应用 |
学期 |
第三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掌握虚拟化的基本知识; (2)掌握虚拟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能够对目前主流的虚拟化产品进行熟练的使用、部署及维护; (4)掌握虚拟网络和虚拟存储的配置; (5)掌握虚拟机迁移的操作; (6)掌握分布式资源调度的配置; (7)掌握高可用性和虚拟机容错的配置; (8)掌握虚拟化环境监控的使用; (9)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守规范、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10)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 |
学习内容 |
(1)掌握虚拟化技术概述; (2)了解主流虚拟化技术; (3)VMware ESXi的基本概念并掌握VMware ESXi的安装、配置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4)XenServer的功能特性、虚拟基础架构及XenServer系统架构,掌握XenServer服务器和XenCenter管理平台的安装、配置以及创建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5)Microsoft Hyper-V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安装Microsoft Hyper-V服务器角色以及创建、定制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6)KVM技术及其应用 (7)Docker 容器化技术 (8)服务器虚拟化应用 (9)桌面虚拟化应用 (10)网络和存储虚拟化应用 (11)虚拟化架构规划实战 |
教学要求 |
(1)了解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虚拟化的技术分类及基本技术架构等知识。 (2)了解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及基础架构原理,了解市场主流虚拟化技术及产品。 (3)了解VMware ESXi的基本概念并熟练掌握VMware ESXi的安装、配置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4)了解XenServer的功能特性、虚拟基础架构及XenServer系统架构,掌握XenServer服务器和XenCenter管理平台的安装、配置以及创建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5)了解Microsoft Hyper-V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安装Microsoft Hyper-V服务器角色以及创建、定制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6)了解KVM的应用前景及基本功能,掌握KVM环境构建、硬件系统维护、KVM服务器安装及虚拟机维护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7)了解Docker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Docker的使用技术。 (8)掌握虚拟机服务器的部署,包括虚拟服务器的配置、工具的部署、虚拟服务器调优等。 (9)了解虚拟化终端的类型及其特点、熟悉常见共享桌面的种类。 (10)掌握虚拟网络的部署与配置; (11)掌握虚拟化架构规划的需求分析及设计选型的一般方法,能够针对具体的项目需求给出虚拟化架构规划实施方案。 |
评价标准 |
(1)掌握虚拟化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发展情况、技术分类; (2)掌握虚拟化的原理及配置; (3)熟悉常见的虚拟化平台架构; (4)熟练掌握VMware ESXi的安装与配置; (5)熟练掌握XenServer服务器和XenCenter管理平台的安装、配置; (6)熟练掌握Microsoft Hyper-V的安装与配置; (7)熟练掌握掌握KVM环境构建、硬件系统维护、KVM服务器安装及虚拟机维护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8)熟练掌握Docker的安装与卸载、Docker镜像与容器以及Docker Hub的应用技术等; (10)快速完成虚拟机服务器的部署; (11)能使用VMware view部署虚拟桌面; (12)学会配置虚拟网络; (13)掌握虚拟化架构规划的需求分析及设计选型的一般方法。 |
表2-15《容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容器技术与应用 |
学期 |
第三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Docker的基本概况; (2)了解Docker镜像管理和定制的基本知识; (3)了解Docker容器管理的基本知识; (4)了解Docker网络和数据卷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Docker编排工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6)了解Rancher的基本概念; (7)了解Kubernetes的基本概念; |
学习内容 |
(1) Docker的发展历程、概念和特点; (2) Docker镜像、Docker镜像仓库、; (3)容器的实现原理、CGroups的含义、功能和特点; (4) Docker网络管理、Docker数据卷管理; (5) Compose编排工具和Compose的常用命令; (6) Rancher的概述、平台组成和平台搭建方法; (7) Kubernetes的核心概念、发展历史、结构和操作方法;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现场演示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
评价标准 |
(1)掌握Docker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2)掌握通过commit命令创建镜像的方法; (3)掌握使用CGroups控制资源的方法; (4)掌握数据卷容器的使用方法; (5)掌握Swarm架构的相关概念和常用命令; (6)掌握自动构建及部署JavaMaven项目的方法; (7)掌握在Kubernetes上部署Tomact应用的方法; |
表2-16《容器综合实训》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容器综合实训 |
学期 |
第五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Docker技术的调研方法; (2)了解Docker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3)了解私有仓库的的创建和使用方法; (4)了解Docker镜像的创建方法; (5)了解CGroups的相关操作方法; (6)了解自定义网络实现跨主机的基本方法; (7)了解多容器搭建WordPress的方法; (8)了解Rancher管理平台上部署WordPress应用的方法。 |
学习内容 |
(1)编写Docker技术的调研; (2)安装和使用Docker; (3)创建和使用私有仓库; (4)创建定制Docker镜像; (5)使用CGroups控制资源; (6)自定义网络实现跨主机; (7)多容器搭建WordPress; (8)使用Rancher管理平台部署WordPress应用。 |
教学要求 |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现场演示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
评价标准 |
(1)掌握编写Docker技术的调研方法; (2)掌握Docker的安装和使用方法; (3)掌握私有仓库的的创建和使用方法; (4)掌握Docker镜像的创建方法; (5)掌握CGroups的相关操作方法; (6)掌握自定义网络实现跨主机的基本方法; (7)掌握多容器搭建WordPress的方法; (8)掌握Rancher管理平台上部署WordPress应用的方法; |
表2-17《虚拟化综合实训》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虚拟化综合实训 |
学期 |
第五学期 |
学时/学分 |
16/4 |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熟悉当前业界主流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2) 选择ZStack云计算解决方案进行综合实训,使学生了解云计算平台部署的技术细节; (3) 使学生有能力继续深入学习其它云计算解决方案; |
学习内容 |
(1) ZStack简介,安装ZStack; (2) 部署虚拟化系统,安装云操作控制节点系统,安装存储节点,添加虚拟化计算资源; (3) 部署桌面虚拟化; (4) 封装虚拟桌面操作系统模板,准备软件与环境,添加安装镜像,添加ZStack代理工具,创建云盘规格,新建虚拟机,为虚拟机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 (5) 升级RDP协议,使用桌面云虚拟机; (6) VDI入口连接桌面; (7) 监控云平台运行状况; (8) 管理云平台,调整云平台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9) 云平台的应用和数据迁移; |
教学要求 |
本课程承接前置课程“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是一门虚拟化技术的综合实训课程。在课堂上应以学生的操作实践为主,教师的讲解、演示、答疑为辅,锻炼学生自主探索、分组合作的能力,教师应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总结这一部分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教材中操作步骤的含义,不能机械地模仿教材的操作步骤。 |
评价标准 |
(1) 能够使用云计算解决方案部署私有的云平台; (2) 能够管理云平台,监控云平台的运行状况; (3) 能够对云平台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进行调整; (4) 能够对云平台进行应用和数据迁移; |
表2-18《OpenStack云应用开发》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
OpenStack云应用开发 |
学期 |
第三学期 |
学时/学分 |
64/4 |
教学目标 |
(1)了解云计算的由来、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 (2)了解支持云计算的主要产品和工具; (3)掌握支持云计算的主要产品和工具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 (4)了解云计算的主要研究热点与应用领域; (5)了解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6)掌握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应用及实现。 |
学习内容 |
(1)绪论 (2)Google云计算原理及应用 (3)开源云计算系统 (4)亚马逊云计算AWS (5)微软云Windows Azure (6)云计算仿真器CloudSim (7)云计算理论研究热点 (8)云计算的展望 |
教学要求 |
针对课程特点,结合企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理论课程以讲授为主,鼓励课堂讨论,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3)实践课程以学生在实验室完成上机作业为主; (4)阅读指定文献,阅读相关资料获取更多知识; (5)成立学习小组,实现课堂讨论、实践和课外的拓展学习。 |
评价标准 |
(1)了解云计算的概念、发展现状、云计算的实现机制(典型的技术方案); (2)理解网格计算与云计算,熟悉云计算的特点与优势; (3)了解Google云计算的的背景、技术体系、应用场景; (4)掌握分布式文件系统GFS、分布式计算编程模型MapReduce、分布式锁服务chubby、分布式结构化数据表Bigtable; (5)了解Google App Engine; (6)了解Google App Engine服务; (7)了解开源云计算系统 (8)掌握HDFS:GFS的开源实现 (9)掌握MapReduce的开源实现 (10)掌握HBase:Bigtable的开源实现 (11)了解AWS; (12)熟悉亚马逊平台基础存储架构: Dynamo,掌握弹性计算云EC2; (13)了解简单存储服务S3、简单队列服务SQS、简单数据库服务SimpleDB; (14)了解弹性MapReduce服务; (15)熟悉电子商务服务DevPay和FPS; (16)熟悉微软云服务平台、微软云计算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 (17)掌握SQL服务、.NET服务、Live服务; (18)熟悉CloudSim及其体系结构、技术实现、使用方法; (19)理解体系结构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编程模型研究、支撑平台研究、应用研究、云安全研究; (20)能够将Google、亚马逊和微软云计算进行对比; (21)了解云计算的成本优势、云计算的历史坐标和发展方向。 |
3.拓展学习领域
(1)限选课:
大国工匠、普通话训练、中国书法、美育、演讲与口才、现代社交礼仪、职业素养等课程。
(2)任选课:
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人口资源、管理等课程。
4.第二课堂
物联网项目竞赛、嵌入式项目竞赛的技能训练、市场营销、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劳动。
九、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1.教学时间安排表(三年制)
学期 |
教学 周数 |
国防教育 |
综合实训 |
公益劳动 |
毕业教育 |
跟岗实习 |
顶岗实习 |
复习考试 |
劳动周 |
合计 |
课程设计 |
社会调查 |
毕业设计 |
一 |
16 |
2 |
1 |
|
|
|
|
1 |
|
20 |
二 |
16 |
|
2 |
假期 |
|
|
|
1 |
1 |
20 |
三 |
16 |
|
2 |
假期 |
|
|
|
1 |
1 |
20 |
四 |
16 |
|
2 |
假期 |
|
|
|
1 |
1 |
20 |
五 |
14 |
|
|
|
|
|
4 |
1 |
1 |
20 |
六 |
|
|
|
|
3 |
|
16 |
|
1 |
20 |
总计 |
78 |
2 |
7 |
|
3 |
|
20 |
5 |
5 |
120 |
2.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分配表
内 容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学分 |
占总学时比例 |
实验实训 |
综合实训 |
公共必修课程 |
832 |
512 |
320 |
|
44.5 |
36.62% |
公共选修课程 |
96 |
84 |
12 |
|
6 |
4.23% |
专业基础课程 |
448 |
288 |
160 |
|
28 |
19.72% |
专业核心课程 |
512 |
192 |
320 |
|
32 |
22.54% |
专业拓展课程 |
384 |
48 |
80 |
256 |
24 |
16.90% |
第二课堂 |
|
|
|
|
5 |
|
合 计 |
2272 |
1124 |
892 |
256 |
139.5 |
|
百分比 |
49.47% |
50.53% |
|
|
3.实践教学安排表
名 称 |
实践学期 |
周数 |
内容 |
场所 |
备注 |
军事理论和军训 |
1 |
2 |
|
校内 |
|
社会实践 |
2、3、4 |
3 |
|
校内 |
假期 |
顶岗实习 |
5、6 |
20 |
|
合作企业 |
|
毕业设计 |
6 |
3 |
|
校内 |
|
合计 |
28周 |
4.教学计划安排表
三年制计划表
课程 类别 |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按学期教学进程安排 |
考试类型 |
(周学时/教学周数)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综合实训 |
|
1 |
2 |
3 |
4 |
5 |
6 |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公共基础课程 |
公共必修课程 |
1 |
10011101 |
军事理论与军训 |
146 |
32 |
114 |
|
4 |
2w |
|
|
|
|
|
考查 |
2 |
10012102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2 |
32 |
|
|
2 |
2*16 |
|
|
|
|
|
考试 |
3 |
10012103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 |
64 |
64 |
|
|
4 |
|
2*16 |
2*16 |
|
|
|
考试 |
4 |
10021104 |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 |
18 |
|
18 |
|
1 |
每学期实践6学时提交实践成果 |
|
|
|
考查 |
5 |
10011105 |
形势与政策 |
32 |
24 |
8 |
|
2 |
每学期各开课8学,专题讲座或专题学习 |
|
|
考查 |
6 |
10011121 |
劳动教育 |
16 |
|
16 |
|
1 |
每学期开课8学时 |
|
|
考查 |
7 |
10021106 |
体育 |
156 |
32 |
124 |
|
9.5 |
2*16 |
2*16 |
2*16 |
2*16 |
2*14 |
|
考查 |
8 |
10011107 |
信息技术 |
64 |
48 |
16 |
|
3.5 |
4*16 |
|
|
|
|
|
考查 |
9 |
10012108 |
高等数学 |
64 |
64 |
|
|
3.5 |
4*16 |
|
|
|
|
|
考试 |
10 |
10021109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32 |
28 |
4 |
|
2 |
2*16 |
|
|
|
|
|
考查 |
11 |
10011110 |
心理健康教育 |
32 |
28 |
4 |
|
2 |
|
|
2*16 |
|
|
|
考查 |
12 |
10011111 |
大学英语 |
64 |
64 |
|
|
3.5 |
|
4*16 |
|
|
|
|
考查 |
13 |
10011112 |
大学语文 |
64 |
64 |
|
|
3.5 |
|
4*16 |
|
|
|
|
考查 |
14 |
10021113 |
创新创业教育 |
64 |
32 |
32 |
|
4 |
|
|
|
2*16 |
2*16 |
|
考查 |
小计 |
832 |
512 |
320 |
|
44.5 |
384 |
206 |
110 |
104 |
28 |
|
|
公共选修课程 |
1 |
10011214 |
大国工匠 |
|
|
|
|
|
|
|
|
|
|
|
考查 |
2 |
10021215 |
普通话训练 |
|
|
|
|
|
|
|
|
|
|
|
考查 |
3 |
10021216 |
中国书法 |
|
|
|
|
|
|
|
|
|
|
|
考查 |
4 |
10011117 |
美育 |
32 |
28 |
4 |
|
2 |
|
|
2*16 |
|
|
|
考查 |
5 |
10021218 |
演讲与口才 |
32 |
28 |
4 |
|
2 |
|
|
|
2*16 |
|
|
考查 |
6 |
10021219 |
现代社交礼仪 |
|
|
|
|
|
|
|
|
|
|
|
考查 |
7 |
10011120 |
职业素养 |
32 |
28 |
4 |
|
2 |
|
|
|
2*16 |
|
|
考查 |
小计 |
96 |
84 |
12 |
|
6 |
|
|
|
|
|
|
|
专业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1 |
14121301 |
计算机网络 |
64 |
64 |
|
|
4 |
4*16 |
|
|
|
|
|
考查 |
2 |
14112302 |
云计算技术导论 |
64 |
64 |
|
|
4 |
4*16 |
|
|
|
|
|
考试 |
3 |
14122303 |
C语言程序设计 |
64 |
24 |
40 |
|
4 |
4*16 |
|
|
|
|
|
考试 |
4 |
14122304 |
数据库技术 |
64 |
24 |
40 |
|
4 |
|
4*16 |
|
|
|
|
考试 |
5 |
14121305 |
数据挖掘基础 |
64 |
64 |
|
|
4 |
|
4*16 |
|
|
|
|
考查 |
6 |
14121306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
64 |
24 |
40 |
|
4 |
|
4*16 |
|
|
|
|
考查 |
7 |
14121307 |
Linux 系统管理与服务配置 |
64 |
24 |
40 |
|
4 |
|
4*16 |
|
|
|
|
考查 |
小计 |
448 |
288 |
160 |
|
28 |
192 |
256 |
|
|
|
|
|
专业核心课程 |
1 |
14112401 |
云存储技术* |
64 |
24 |
40 |
|
4 |
|
|
4*16 |
|
|
|
考试 |
2 |
14121402 |
虚拟化技术与应用* |
64 |
24 |
40 |
|
4 |
|
|
4*16 |
|
|
|
考查 |
3 |
14121403 |
容器技术与应用* |
64 |
24 |
40 |
|
4 |
|
|
4*16 |
|
|
|
考查 |
4 |
14122404 |
云平台运维与开发* |
64 |
24 |
40 |
|
4 |
|
|
4*16 |
|
|
|
考试 |
5 |
14121405 |
OpenStack云应用开发* |
64 |
24 |
40 |
|
4 |
|
|
4*16 |
|
|
|
考查 |
6 |
14121406 |
Python人工智能开发* |
64 |
24 |
40 |
|
4 |
|
|
|
4*16 |
|
|
考查 |
7 |
14121407 |
Python自动化运维* |
64 |
24 |
40 |
|
4 |
|
|
|
4*16 |
|
|
考查 |
8 |
14121408 |
Python网络爬虫开发* |
64 |
24 |
40 |
|
4 |
|
|
|
|
4*16 |
|
考查 |
|
小计 |
512 |
192 |
320 |
|
32 |
|
|
320 |
128 |
64 |
|
|
专业拓展课程 |
1 |
14122501 |
网络安全技术 |
64 |
24 |
40 |
|
4 |
|
|
|
4*16 |
|
|
考试 |
2 |
14121502 |
软件测试技术 |
64 |
24 |
40 |
|
4 |
|
|
|
4*16 |
|
|
考查 |
3 |
14121503 |
虚拟化综合实训 |
64 |
|
|
64 |
4 |
|
|
|
|
4*16 |
|
考查 |
4 |
14121504 |
容器综合实训 |
64 |
|
|
64 |
4 |
|
|
|
|
4*16 |
|
考查 |
5 |
14121505 |
华为云技术与应用 |
64 |
|
|
64 |
4 |
|
|
|
|
4*16 |
|
考查 |
6 |
14121506 |
云计算综合实训 |
64 |
|
|
64 |
4 |
|
|
|
|
4*16 |
|
考查 |
小计 |
384 |
48 |
80 |
256 |
24 |
|
|
|
128 |
256 |
|
|
毕业实习 |
1 |
|
跟岗实习 |
|
|
|
|
|
|
|
|
|
|
|
|
2 |
|
毕业设计 |
72 |
|
|
72 |
3 |
|
|
|
|
|
3w |
|
3 |
|
顶岗实习 |
480 |
|
|
480 |
16 |
|
|
|
|
|
16w |
|
小计 |
552 |
|
|
552 |
20 |
|
|
|
|
|
19w |
|
第二 课堂 |
1 |
|
社会实践 |
|
|
|
|
3 |
|
√ |
√ |
√ |
|
|
|
2 |
|
社团活动 |
|
|
|
|
2 |
|
|
|
|
|
|
|
小计 |
|
|
|
|
5 |
|
|
|
|
|
|
|
学分合计 |
|
|
|
|
167.5 |
|
|
|
|
|
|
|
周课时 |
|
|
|
|
|
26 |
28 |
28 |
24 |
24 |
|
|
总学时 |
2824 |
1124 |
892 |
808 |
|
|
|
|
|
|
|
|
说明:
1.本方案中学分、学时数算法:每1学分按16-18学时计算,综合实践课程和实习均按每周24学时1学分计算。
2.本方案中,总学分为167.5,总学时为2824,公共基础课学时数为928 (占32.86 %),专业课程学时数为1344(占47.59%)。
3. 打“*”课程为主干专业技能课程。
十、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28名专任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副高职称及以上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研究生学历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双师型”教师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53%;另有兼职教师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 %。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均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专任教师4人。
1. 专任教师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学历 |
学位 |
职称 |
所学专业 |
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 |
备 注 |
1 |
汤晓军 |
男 |
1967.12 |
本科 |
学士 |
高级讲师 |
数学 |
计算机网络 |
双师型 |
2 |
温继荣 |
男 |
1976.07 |
本科 |
学士 |
高级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云计算技术导论 |
双师型 |
3 |
葛金明 |
男 |
1982.07 |
本科 |
学士 |
高级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云计算技术导论 |
双师型 |
4 |
郭卫华 |
女 |
1980.07 |
本科 |
|
高级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操作系统原理 |
双师型 |
5 |
刘平 |
男 |
1982.06 |
本科 |
|
高级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语言程序设计 |
双师型 |
6 |
王明瑞 |
男 |
1980.02 |
本科 |
学士 |
高级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语言程序设计 |
双师型 |
7 |
刘华敏 |
男 |
1982.04 |
本科 |
硕士 |
高级讲师 |
软件工程 |
数据库技术 |
双师型 |
8 |
卢秋华 |
男 |
1965.08 |
本科 |
学士 |
高级实验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数据结构与算法 |
双师型 |
9 |
易敏 |
男 |
1981.05 |
本科 |
学士 |
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数据结构与算法 |
双师型 |
10 |
刘显杨 |
男 |
1982.09 |
本科 |
|
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 |
双师型 |
11 |
钟敏芸 |
女 |
1987.10 |
本科 |
学士 |
助理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数据存储技术 |
双师型 |
12 |
张丽新 |
女 |
1981.03 |
本科 |
|
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数据存储技术 |
|
13 |
肖姑冬 |
女 |
1981.10 |
本科 |
|
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网络安全技术 |
|
14 |
肖建英 |
女 |
1976.07 |
本科 |
|
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虚拟化技术与应用 |
双师型 |
15 |
李玉 |
女 |
1980.01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工商管理 |
容器技术与应用 |
|
16 |
梁金晶 |
男 |
1981.07 |
本科 |
学士 |
讲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云平台运维与开发 |
|
17 |
黄焕华 |
男 |
1965.11 |
本科 |
|
实验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云计算开发与应用 |
双师型 |
18 |
柏云飞 |
女 |
1984.03 |
本科 |
学士 |
实验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云计算开发与应用 |
双师型 |
19 |
黄夏明 |
男 |
1967.05 |
本科 |
|
实验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数据挖掘基础 |
双师型 |
20 |
刘琼 |
女 |
1970.01 |
本科 |
|
一级实习 指导教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虚拟化综合实训 |
|
21 |
曾莉萍 |
女 |
1983.02 |
研究生 |
硕士 |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容器综合实训 |
|
22 |
卢旭光 |
男 |
1987.03 |
研究生 |
硕士 |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软件测试技术 |
|
23 |
廖季萍 |
女 |
1990.04 |
研究生 |
硕士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 |
|
24 |
谭志刚 |
男 |
1986.11 |
研究生 |
硕士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Windows Server 系统管理与服务配置 |
|
25 |
练云翔 |
男 |
1987.12 |
研究生 |
硕士 |
讲师 |
计算机技术 |
云计算开发与应用 |
|
26 |
吴谭 |
女 |
1987.11 |
研究生 |
硕士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Linux 系统管理与服务配置 |
|
27 |
何盛国 |
男 |
1990.08 |
研究生 |
硕士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云计算技术导论 |
|
28 |
王青 |
男 |
1989.01 |
研究生 |
硕士 |
|
软件工程 |
虚拟化技术与应用 |
|
2.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将引领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主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核、实施,负责本专业及专业群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基本要求如下:
(1) 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副高以上职称。
(2)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强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把握行业是新技术和动态。
(3)具有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认识水平,熟悉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等课程开发流程与开发方法,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4)具有较强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能够根据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
(5)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6)具有2年以上的IT行业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
(7) 具备指导青年骨干教师的能力。
3.兼职教师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学历 |
学位 |
职称(职业资格) |
所学专业 |
1 |
朱圣茂 |
男 |
1970.05 |
本科 |
|
工程师/高级工 |
计算机及应用 |
2 |
彭坤荣 |
女 |
1971.11 |
本科 |
|
工程师/高级工 |
软件工程 |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配置了课桌椅、黑(白)板、基本教具、多媒体设备、网络接口或网络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安装了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和消防要求。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序号 |
教学 类别 |
教学 场所 |
实验(实训) 教学任务 |
主要实验(实训)设备 |
|
序号 |
名 称 |
单位 |
数量 |
|
1 |
基础 实验 |
云计算基础实训室 |
该实训室主要为云计算实训提供场地及设备,主要面向课程有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数据存储技术、容器技术与应用、云平台运维与开发、云计算开发与应用等课程。 |
1 |
OpenStack云计算管理系统 |
套 |
26 |
|
2 |
学生凳 |
长 |
52 |
|
3 |
台式一体机 |
套 |
52 |
|
4 |
讲台座椅 |
套 |
1 |
|
5 |
投影音响 |
套 |
1 |
|
实训室数量 |
1 |
|
2 |
基础实验 |
软件开发与测试实训室 |
该实训室主要为计算机应用、提供场地及设备,主要面向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Linux系统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Python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等课程,完成JDK,Jbuilder、SQL数据库、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Loadrunner测试技术等相关教学任务。 |
1 |
台式一体机 |
台 |
51 |
|
2 |
电脑桌椅 |
套 |
50 |
|
3 |
电子教室管理系统 |
套 |
1 |
|
4 |
接入交换机 |
台 |
3 |
|
5 |
网络机柜及布线装修 |
批 |
1 |
|
6 |
讲台座椅 |
个 |
1 |
|
7 |
投影音响 |
套 |
1 |
|
实训室数量 |
4 |
|
3 |
技能实训 |
云计算综合实训室 |
该实训室主要面向云计算竞赛项目实训,完成配置控制节点服务器、计算节点服务器、Iaas云平台搭建、Paas服务平台搭建、云计算平台运维管理等教学任务。 |
1 |
云计算竞赛实训平台 |
套 |
26 |
2 |
台式一体机 |
台 |
26 |
3 |
工作台 |
个 |
26 |
4 |
储物柜 |
个 |
3 |
5 |
讲台 |
个 |
1 |
6 |
投影音响 |
套 |
1 |
7 |
装修及综合布线 |
批 |
1 |
实训室数量 |
1 |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校外基地配置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跟岗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缩短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见下表:
序号 |
校外实训 基地名称 |
实训实习项目 |
现场人员要求和 生产装备条件 |
1 |
西安开元有限公司 |
云计算平台项目、售后技术支持岗位、云计算项目研发岗 |
(1)要求现场指导教师熟悉部门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技能操作娴熟,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2)实训现场卫生、安全; (3)设备齐全,功能正常。 |
2 |
赣州市忆源科技 |
软件开发、软件测试 |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及编写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自编教材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经过专家鉴定同意使用。实训课时比重较大的专业课程必须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训指导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 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行业政策法规资料,有关电子信息的技术、标准、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类图书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1、专业课教学建议灵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导启发、分组协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视频资源等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建议专业技能课实施“教、学、做”合一,边讲边练,使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技能考证的要求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获取与专业相对应的高级技能证书。
(五)学习评价
1.在教学评价工作过程中坚持循环管理模式,教师教学坚持循环工作流程,学生学习坚持环环考核到位。坚持教学效果、学习成果反馈机制。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坚持出勤、作业与考试、考核相结合,平时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校考试与实习工厂鉴定相结合,既注重过程也查看结果。
2.考核应以过程考核为主,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部分具有考证要求的课程可以实行以证代考;
3.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等方面;
4.各门课程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不同方式、对各个不同方面进行考核的结合,通过一定的加权系数评定课程最终成绩。
(六)质量管理
1.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师教学的过程是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学生学的过程是由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2.业务管理
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院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院教学管理的水平。
3.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院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4.监督管理
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过程监控。所谓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的过程和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监控是过程,评价是结果,目的是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