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登录

新闻公告

【社会实践】以电为媒,情暖梅山——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电”亮“心”程先锋队三下乡实践活动

来源:电气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26浏览次数:作者:黄颖、龚家强

7月21日到7月22日,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电”亮“心”程先锋队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开展以“以电为媒,情暖梅山”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采用上户调研、知识宣讲、入户排查、电器维修等多种形式,旨为当地村民送上了一份特别的“夏日安全礼包”。

汗水浸衣衫,服务暖人心

7月21日清晨,梅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内人头攒动。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电”亮“心”程先锋队在此设立的家电义诊服务站刚刚开张,就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村民。活动前期通过村干部走访和村民微信群宣传,让这个临时服务站还未开诊就已家喻户晓。

服务站内,队员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诊断区,队员们手持万用表仔细检测电器故障;维修区,电烙铁、螺丝刀等工具在队员手中灵活舞动;调试区,修好的电器正在进行最后的性能测试。从失灵的电风扇到不制热的电饭煲,从无法显示的电子称到尘封多年的老式电饭锅,每一件电器都得到了专业细致的“诊疗”。

“这台电风扇罢工半年了,本打算扔掉,没想到你们三两下就让它重获新生!”李大爷抱着修好的电风扇,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队员们顾不上喝口水,专注地为村民修理各类电器。汗水浸透了蓝色队服,但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容,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动力。

为村民修复电器不仅让闲置的电器重焕生机,更让村民感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奉献精神。

脚下沾泥土,安全送入户

7月22日上午,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电”亮“心”程先锋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联合村干部开展入户走访活动。队员们带着血压仪、安全宣传手册等物品,深入村民家中开展安全用电宣传和健康关怀服务。

在村民张爷爷家中,队员们耐心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安全用电啊,和我们老人家得多唠叨唠叨才能记在心中啊。”老党员张爷爷笑着说。针对农村老年人特点,队员们特别强调了电器使用注意事项和紧急情况处置方法。

来到独居老人王奶奶家时,队员们一边为老人测量血压,一边仔细检查家中电路。“奶奶啊,您看这个电线要小心溅水,最好是把电线包裹起来更安全呢。”带队老师黄颖指着裸露的电线关切地提醒道。队员们还帮助老人整理了杂乱的线路,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商户张阿姨的店铺里,队员们重点讲解了夏季用电高峰期的注意事项。带队老师和阿姨说道:“厨房电器多,一定要定期检查线路,避免因漏电造成损失。”走访过程中,队员们还向村民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建议大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这样的上门服务很贴心,既教了我们安全知识,又帮我们检查了电路。”村民纷纷为活动点赞。

入户走访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安全用电意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

童心织非遗,笑语传安全

7月22日下午,“电”亮“心”程先锋队进行了“童心港湾”活动,活动中队员们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你比划我猜”环节中,孩子们化身小演员,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引得阵阵欢笑;“成语接龙”特别融入了“安全”“电力”等主题词汇,在游戏中传递安全知识;夹乒乓球和投壶游戏则让孩子们在竞技中培养专注力与团队精神,现场气氛热烈欢快。

非遗文化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队员们以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竹编技艺的千年传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各种竹器,这项技艺历经数千年,如今已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认真学习竹编画制作技巧,从竹条排列到图案固定,每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

非遗文化体验环节则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传统文化的大门。队员们带来了竹编画材料,首先向孩子们讲述了竹编的悠久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编织器具,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竹编不仅是实用的手艺,更成为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队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竹编画,如何将竹条排列整齐,如何固定图案,孩子们听得仔细,做得专注。当一幅幅带着童真创意的竹编画完成时,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这不仅是一次手艺的学习,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传承。

两天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专业所学能切实服务群众。此次活动既解决了村民实际困难,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撰稿:黄颖、龚家强;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左伟平;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



版权所有:赣州职业技术学院    赣ICP备20002229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