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登录

新闻公告

【社会实践】红莲映初心 温情润生活 ——溯源莲乡“三生”生活篇全景纪实

来源:现代农林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27浏览次数:作者:李锋、黄宇婧、钟俊林

仲夏七月,赣江源头万顷莲叶接天,荷香随风荡漾。现代农林工程学院“溯源莲乡先锋队”循着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理念之指引,把红色文化与白莲文化交织成一幅烟火升腾、精神丰饶的生活长卷,让历史不再静默、让文化不再高冷,化作赣江源村最日常、最动人的呼吸。

一、红色旧址里的生活温度

阳光穿过共大礼堂的木格窗棂,投下斑驳影。队员们抬眼望去,“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十个大字仍遒劲如新。1958年,第一批上海知青在这里用铁锹与油灯写下青春注脚;如今,这座赣江源村唯一保存完好的共大遗址,已蝶变为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孝老食堂、乡村戏台一体的民生综合体。

“当年我们睡通铺、点煤油灯,现在这里成了老人闲娱、孩子嬉戏的好去处。”退休干部范章洲轻抚坐凳,语气里满是欣慰。他翻开泛黄的相册,指着一张张青涩面庞,向队员讲述知青们如何在泥瓦间拓荒、在油灯下备课。故事未了,食堂已飘出银耳莲子羹的清香——那是队员们凌晨五点便开始熬制的“夏日清凉”。软糯的莲子在舌尖化开,老人们的皱纹里漾起笑意,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温情在这一碗羹汤里悄然交融。

实践队移步参观秋溪整编旧址群,赖氏宗祠、明烟堂、孔良公祠三座古建筑依次排开,斑驳的墙面上仍可见“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残痕。讲解员用竹枝轻点沙盘,再现1931年红五军团在此整编的壮阔场景:一万七千余名起义将士在祠堂前空地整队,军号声与赣江涛声交织,最终汇成北上抗日的铁流。

队员们俯身端详展柜中的马灯、草鞋与步枪,仿佛能触到铁与血的热度。旧址外,一面“红五军团石城”主题墙绘迎风而立,鲜艳的红莲与挺拔的钢枪交相辉映,把革命记忆转化为可漫步、可拍照、可传播的“生活景观”。

二、共大礼堂里的知识课堂

共大礼堂内坐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有提着东西的阿姨,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这座曾见证知青拓荒岁月的老建筑,此刻成了传播知识的课堂。

“夏天到了,家里剩菜咋放才安全?还有用电用火、防水防电这些生活里离不开的事儿,可得多留意!”队员们以生活常见问题开篇,瞬间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既讲解夏季食材储存、农药残留去除、过期食品辨别等实用知识,又科普防水防电要点,如雨天如何检查电路安全、家中漏水后电气设备的处理方式。讲座间隙,队员们递上精心准备的“生活安全小贴士”手册,印着图文并茂的食品安全注意事项、本地常见食材保鲜方法,以及防水防电的简单操作指南,让村民把安全知识带回家。

三、莲香氤氲中的烟火日常

共大礼堂前的荷花池映出漫天霞光,孝老食堂里,随着最后一锅银耳莲子羹咕嘟作响,队员们将羹汤分装进印有“莲韵红情”的小碗中,配上写有“防暑降温小贴士”的卡片,挨家挨户送到老人手中。

“孩子们,这莲子是你们自己摘的吗?”82岁的赖奶奶拉着队员的手,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是啊奶奶,莲子从田里到锅里,都是咱们一起完成的!”一句简单的回应,让“三生”里的“生活富裕”有了最柔软的注脚。

、童心港湾里的梦想接力

共大礼堂长桌上摆满彩纸、黏土、孩子们围坐成圈,眼睛里闪着星星。“我们先做一片荷叶,再贴一只青蛙,这就是‘我的生态莲田’!”队员话音未落,小手已飞舞起来。不一会儿,一张张荷叶在指尖舒展,一只只青蛙跃然纸上。队员趁机讲起“青蛙吃害虫、莲叶净水”的生态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

手工环节后,“你比我猜”游戏将气氛推向高潮。队员们们提前准备了“星星”“大树”“小兔子”等适合儿童的词语,一人比划一人猜。在一次次比划与猜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表达与反应能力,更与员们们拉近了距离,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孩子们高举作品,在镜头前齐声喊出“红莲精神代代传”的口号,稚嫩的声音穿透屋顶,回荡在乡村振兴的征程里。

五、余韵:文化与生活的双向奔赴

活动结束,队员们在共大礼堂的留言墙上写下心声:“红色不是展柜里的文物,而是爷爷奶奶碗里的莲子羹、孩子们手里的莲花灯。”

从红色旧址的静默诉说,到银耳莲羹的烟火升腾,再到童心港湾的创意飞扬,实践队以“三生”理念为笔,以莲为媒,把革命精神、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写进赣江源村的日常。历史触手可及,文化暖进心窝,乡村振兴的未来,正沿着莲香与笑语,一路铺展。

(撰稿:李锋、黄宇婧、钟俊林;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巫健;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



版权所有:赣州职业技术学院    赣ICP备20002229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