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的笔触遇上乡土的肌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赣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艺心逐梦队”,用一场为期八天的龙南市武当镇实践活动,给出了生动答案。这支青春团队以专业为刃、以创意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产业共生的鲜活图景。

解码文化基因,汲取创作养分
要让艺术真正扎根乡村,必先读懂乡土文化的深层密码。团队聚焦武当镇地域特色,系统深挖乡村文化底蕴:走访岗上村红色名村、田心围博物馆等场所,触摸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深入农户家中访谈,收集散落民间的红色故事、民俗传说及传统手工艺素材,为设计创作积累原始灵感。

在"世界客家第一村"岗上村,师生们从围屋建筑的穹顶弧线中提炼美学符号,从织带工艺的经纬交错中感悟匠心传承,将客家元素创新性融入乡村标识设计,让沉睡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彩。

融入乡土生活,勾勒乡韵新篇
在理解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团队以艺术赋能产业发展,用创意激活乡土经济。针对岗上村特色鹰嘴桃产业,队员们化身"新农主播"开展直播推广,直接拓宽农产品销路;同步设计品牌标识、拍摄创意广告,通过视觉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销售+品牌"的双轮助力模式。

为更深入理解乡村肌理,队员们走进田间参与农事劳作,在亲身体验农耕不易的过程中,积累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创作素材。随后,他们将这些感悟融入梦里桃乡景区的墙绘创作,把乡村风光、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元素转化为生动画面,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视觉吸引力。

传递青春温情,绘就文明新貌
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美化,更在于传递温度。团队以青年担当践行社会责任,为乡村注入多元活力。走访空巢老人、贫困户,在送去关怀的同时,详细调研农村就业、产业帮扶政策的落地实效。

学生朱依芩发挥摄影专长,为留守老人定格晚年笑颜,用镜头为乡村留存温暖记忆。

尤其在文化传承层面,团队开展"非遗扎染润童心"活动,队员化身"非遗体验导师",将传统扎染技艺转化为适合儿童的实践课程,指导留守儿童创作扎染作品。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既丰富了精神生活,更让乡村文化传承有了青春接力的新载体。

此次实践,是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与乡村大地的深度对话。八天的扎根与深耕,不仅让红色文化的炽热、客家文脉的厚重,从书本文字转化为触手可及的鲜活体验,更让"文化赋能设计"有了沾满泥土芬芳的注脚。走出画室、走进乡野,师生们在田埂间真正读懂了"设计为人民"的深层内涵。未来,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深挖龙南乡村文化IP,让艺术之笔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继续描绘乡土之美与时代新辉。

(撰稿:刘佩鑫、行天骥;摄影:俞程超、朱依芩;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林洪斌;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