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开展了红色走读活动,师生们走进安远县镇岗乡尊三围遗址,通过实地探访,深刻感悟革命历史,汲取信仰力量。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学院思政教育实践化的生动体现。
围屋记忆:生命补给线的历史回响
活动伊始,学生们站在尊三围遗址前,眼前斑驳的弹孔墙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大家都被这座由三合土与青石筑成的坚固围屋深深震撼。讲解老师详细介绍了尊三围在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镇岗乡苏维埃政府的驻地,更是中央苏区不可或缺的“生命补给线”。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食盐、粮食、药品等物资经此转运,为红军战士提供了生命保障。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段历史,更加深刻理解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军民同心:绝境中的英勇坚守

走进围屋内部,学生们仿佛能听到当年军民同心、共御外敌的激昂战歌。面对国民党粤军的围困,围内军民以大刀、梭镖为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他们的热血,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他们的呐喊。随后,师生们还参观了安远县博物馆,学生们凝视着展台上那枚重达23.55公斤的未爆炸弹,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他们深知,正是有了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才铸就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信仰传承: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在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们默哀致敬,心中默默许下誓言: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学生廖国庆感叹到:“以前总觉得‘理想信念’很抽象,今天才明白,它是陈耀古坚守围屋的决心,是阿福握紧梭镖的勇气,也是我们这代人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责任。”王芳激动讲到:“未来我想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像先辈们那样,为老百姓做实事,让尊三围的精神在新时代发光发热。”此次活动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任。
安远尊三围之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众多思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学院始终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各类红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悟信仰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撰稿:范美琪;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刘丹;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