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赣州职业技术学院青穗薪传实践队深入经开区湖边镇金榜路社区,以“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将“强国有我、青春有为”的誓言转化为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他们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创新融合专业所长,以“十分钟速学”赋能安全生活,以“沉浸体验”活化非遗传承,在服务社区、扎根基层的双向奔赴中,探索出一条高校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助力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

精准对接:需求导向下的“十分钟”赋能实践
深入基层,首在知需。实践队前期通过细致调研,精准捕捉到社区居民在安全防护、健康应急技能普及方面的迫切需求。回应民生关切,他们化繁为简,创新推出“十分钟生命课堂”系列,实现应急技能的“即刻上手”与“触手可及”。
急救技能即刻上手:在“十分钟生命课堂”上,健康养老专业队员聚焦急救技能,以“按压深度五厘米,频率每分钟百次”等精准指令拆解心肺复苏要领,结合口诀记忆、情景模拟与实操演练,使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变得清晰易用。居民在手把手指导下迅速掌握要点,从“旁观者”跃升为潜在的“施救者”,这不仅是一次技能传授,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青年行动中的具象化践行。

安全知识趣味扎根:队员们针对儿童群体开设防溺水与消防安全课,创新构建“知识科普+手势舞教学+手抄报创作+实操模拟”趣味链。用生动警示案例讲解防溺水与消防要点,借手势舞强化“远离危险水域”“火灾逃生技巧”等核心知识,引导孩子们用画笔绘就安全意识,并通过灭火器“提拔握压”四步实操亲身体验。十分钟内,“学安防、辨风险、善应对”的安全意识深植童心。这体现了青年智慧在公共安全教育模式创新上的探索。

应急技巧触手可及:聚焦居民关注的日常应急需求,如烫伤处理、外伤包扎等,队员们详解烫伤“冲、脱、泡、盖、送”步骤、用药要点及外伤包扎技巧。教学现场,孩子们踊跃协助演示,居民在模拟实操中快速掌握,发出“这些技巧关键时刻真管用”的感慨。这印证了知识普及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于提升社区韧性、构建安全共同体的关键作用。
创新活化:沉浸体验中的非遗“青春解法”
面对非遗传承存在“认知断层”“吸引力不足”的普遍挑战,实践队基于前期问卷调研,摒弃说教,以“沉浸体验”为核心策略,为古老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探索非遗传承的“青春解法”。
客家擂茶茶香传韵:实践队引导孩子们沉浸式体验擂茶制作全流程。一句“擂杵转呀转,碾出的是茶香,续上的是老祖宗的智慧”的生动讲解,瞬间拉近古今距离。孩子们踮脚擂茶的瞬间,是与客家先辈的跨时空对话。研磨、注水、品饮,客家饮食文化基因在体验中悄然流淌。孩童“原来爷爷爱喝的茶里藏着这么多故事”的感悟和家长“非遗离我们这么近”的社交媒体分享,生动诠释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真谛。这种体验式传承,让客家擂茶从静态符号变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是青年活化传统文化、连接生活场景的创新实践。

趣传篆刻方寸承心:为让非遗篆刻艺术走进儿童世界,实践队创新打造“安全版”篆刻体验课——以海绵纸替代石材,用压痕笔替换刻刀,让这项古老技艺变身孩子们能驾驭的趣味活动。“小小篆刻家”屏息凝神刻画“平安”与吉祥纹样。队员在指导运笔力度时巧妙引导:“篆刻讲究‘铁笔银钩’,就像做人要挺直腰杆。”这实现了技艺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使篆刻课堂超越了单纯的技能学习,成为厚植文化自信、涵养匠人精神的生动载体。

手作温情巧解民需:实践队细心捕捉居民健康需求,在查阅资料多方请教后,创新设计艾草护颈枕手作活动。活动现场艾香氤氲,亲子搭档默契协作,将温经通络的艾草仔细装入枕套。指尖的温度与草本的芬芳在协作中交融,制成的不仅是一件实用好物,更是一份承载关怀的健康礼物。参与制作的阿姨笑着说:“以前只知艾草能驱蚊,没想到做枕头这么好,自己孩子亲手做的,睡起来都觉得格外香。”这种基于需求响应、融合传统技艺与健康关怀的沉浸式手作,精准实践了“传艺亦传情”的服务理念。

双向滋养: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绽放
实践的深入,催生情感的共鸣。社区舞蹈队的阿姨们得知队员们的非遗舞蹈背景,热情相邀共跳赣南采茶戏。采茶调里老少同转扇子花,碎步轻挪间戏韵流转。这一刻,文化传承具象流淌——孩童掌心的擂茶文脉、少年指尖的篆刻匠心、老少共舞的采茶戏韵,非遗的接力棒在真挚互动中自然传递。这自发的文化共融,是实践成果最动人的注脚。
青穗薪传实践队金榜路之行,是一次扎根基层的青春实践,更是一场双向滋养的文明对话。青年学子以专业所学和创新思维,将“十分钟速学”的实用技能注入社区安全网,用“沉浸体验”的创新模式点燃非遗传承薪火。他们精准回应民生关切,有效激活文化基因,在服务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认知,锤炼了实践能力,更在社区的热烈反响与自发互动中,真切体会到服务社会、贡献青春的价值。这不仅是高校实践育人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积极探索,更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绚丽绽放的生动诠释。从赣职课堂到社区深处,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书写担当,有力奏响了“强国有我、青春有为”的时代强音。
(撰稿:肖倩、兰虹;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钟睿;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