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专业介绍 >> 正文

物联网应用技术 专 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22-07-05    点击:

物联网应用技术 业(三年制)





专业代码: 510102

适用专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

修订年月: 2021年6月

修订单位: 信息工程系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物联网应用技术510102)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

 类型(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举例

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电子

信息

51)

电子

信息

510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5)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9)

信息与通讯工程技术人员(2-02-10)

信息通讯网络运行管理人员

4-04-04)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人员(4-04-05)

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调试

管理维护和销售;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用软件开发与测试;

物联网工程师认证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系统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和销售,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

(3)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1)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

(4)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

(5)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

(1)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

(2)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各学院系根据上述素质要求,结合专业特点,确定专业素质要求。

二)知识要求

包括对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

3.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4.掌握传感器、感知节点等感知设备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5.掌握单片机、嵌入式技术相关知识;

6.掌握无线传感网相关知识;

7.掌握物联网系统设备工作原理和设备选型方法;

8.掌握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和测试方法;

9.掌握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10.了解物联网相关国家和国际标准。

(三)能力要求

包括对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具有本专业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能力;

4.具有对本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敏感度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5.具备本专业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编程工具;

6.具备运用计算思维描述问题的能力,能阅读并正确理解需求分析报告和项目建设方案的能力;

7.具备物联网相关设备的性能测试、检修、安装能力;

8.具备物联网网络规划、调试和维护能力;

9.能够安装、调试和维护物联网系统软硬件操作系统;

10.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界面设计和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

11.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基本能力和工程施工管理能力。

12.具备嵌入式系统开发以及功能定制的能力。

13.具备移动Android客户端的开发、测试、问题分析、优化的能力。

14.具备编写测试用例,以及按照测试用例执行软件测试的能力。

七、毕业要求

1.在规定年限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课程,成绩合格,且各课程所得学分均不少于相应规定学分数,方可毕业。

2.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行业企业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证书。

八、课程设置及要求

1.基础课程设置与要求

1-1《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学期

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

2/4

教学目标

通过军事课(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教学,让学生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学习内容

(1)中国国防;

(2)国家安全;

(3)军事思想;

(4)现代战争;

(5)信息化装备;

(6)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

(7)射击与战术训练;

(8)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

(9)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

教学要求

(1)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

(2)军事课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记2学分,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军事技能》训练时间2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114学时,记2学分。课程内容含“必讲(必训)”内容和“选讲(选训)”内容,在确保完成“必讲(必训)”内容的基础上,灵活选择“选讲(选训)”内容,但必须完成总学时;

(3)坚持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在军事课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和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4)教学方式方法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育人目标;

(5)要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退役返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评价标准

(1)军事课考核包括军事理论考试和军事技能训练考核,成绩合格者计入学分;

(2)参加学校和地方兵役机关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报名应征入伍情况。


1-2《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与法治

学期

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

48/3

教学目标

(1)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积极、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

(4) 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人格健全和依法办事的社会主义公民。

学习内容

(1) 理想信念;

(2)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爱国主义、传统美德;

(4)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5)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观念和公民权利、义务。

教学要求

(1) 与中央的教育精神保持一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 教学方式方法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育人目标;

(3) 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评价标准

(1) 日常行为表现;

(2) 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 理论考核成绩。


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期

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增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

(3)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学习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精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领导核心。

教学要求

(1)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

(2)理论讲解与我国实际、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3)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素养。

评价标准

(1)了解党的历史、基本理论、重大方针政策;

(2)在政治立场上能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不受杂音、西方错误思想动摇或左右。


1-4《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

学期

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32/2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方针政策;

(2)了解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3)培养学生追踪国际、国内时事的兴趣,拥有开放的视野。

学习内容

(1)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方针政策;

(2)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教学要求

(1)把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与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

(2)注重时事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评价标准

(1)对国际国内时事的关注度超过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度;

(2)掌握对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科学分析的方法。


1-5《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体育与健康

学期

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128/8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学习内容

(1)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包括:体育概述、锻炼计划、运动保健、体育文化欣赏、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测试和体质健康评价等;

(2)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排球、攀岩、定向运动等)。

教学要求

(1)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掌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体育理论课需要进行笔试的,教师要严格要求,考试要统一、规范、严格考试纪律,充分体现体育课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3)要求学生掌握某两项健身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要领,并能持之以恒的加以练习,为终生参加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评价标准

(1)能基本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体育概述、锻炼计划、运动保健、体育文化欣赏、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测试和体质健康评价等);

(2)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排球、攀岩、定向运动等)。


1-6《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创新创业教育

学期

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素质特征;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习内容

(1)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

(2)创新创业者的素质特征;

(3)创新创业的环境

(4)创新创业者的能力分析

(5)创新创业的方式选择

(6)创新创业的过程

(7)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

(8)创新创业的管理方式;

(9)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教学要求

(1)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通过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游戏、训练活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讲授;

(3)注重利用课外学时,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案例研讨、知识点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突出重点,鼓励自学。强化生动性,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的方法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评价标准

(1)学生具备鉴别项目和判断市场的眼力;

(2)掌握创新创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巧。


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期

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

16/1

教学目标

(1)激发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意识;

(2)熟悉就业程序,学会保护自身合法就业权益,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

学习内容

(1)就业形势与政策;

(2)职业素质培养

(3)求职准备;

(4)求职心理及调适

(5)应聘实务

(6)就业权益与法律保障;

(7)自主创业知识;

教学要求

(1)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2)坚持实践教学和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参观考察、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场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3)坚持互动式教学和信息化教学。

评价标准

(1)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2)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

(3)学生的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期

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

32/2

教学目标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学习内容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障碍,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2) 了解自我意识的定义和结构,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发展特点和偏差,能够完善自我意识;

(3) 情绪和情感概述,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影响,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4)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概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及技巧,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调试,掌握人际关系的心理调适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5) 个性的概述,大学生的个性与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测评,了解并完善自己的个性;

(6) 调节学习心理,了解学习及相关理论,了解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解决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7) 大学生压力与挫折概述,大学生常见压力与管理,大学生常见挫折与应对;

(8) 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爱情之心理内涵,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性心理问题与调试;

(9) 了解网络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常见网络心理问题;

(10) 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及生涯规划,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制定,培养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要求

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与练习,运用多媒体教学。

评价标准

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有关信息,拓展了视野,了解自己某方面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掌握了有用的生活技能等。


1-9《美育》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美育

学期

第三学期

学时/学分

32/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艺术的发展、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创作、鉴赏与批评、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力。

学习内容

(1) 艺术形式概述;

2)《影视鉴赏》及课堂讨论;

3)《音乐鉴赏》及声乐实践;

4)《诗词鉴赏》及格律了解;

5)《美术鉴赏》及模拟估值;

6)《戏曲鉴赏》及脸谱知识;

7)《舞蹈鉴赏》及交谊舞步;

教学要求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与简单实践,需要学术报告厅等具备投影、音响、话筒的大型多媒体教学场地。线上通过网络通识平台学习美育相关内容。

评价标准

通过普及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认识主要艺术形式,从而为进一步的了解艺术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1-10“四史”教育》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四史”教育

学期

第一至四学期

学时/学分

8/0.5

教学目标

(1)从宏观上对“四史”进行整体理解

(2)了解党的革命历史

(3)了解新中国发展史;

(4)了解改革开放史;

(5)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

(6)理解学习“四史”的意义。

学习内容

(1)“四史”有关著作

(2)“四史”相关故事

(3)党的重大历史事件

(4)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史

教学要求

(1)深入学习识记相关历史事件

(2)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3)坚定共产主义和人民的立场;

(4)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坚持“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

评价标准

(1)了解掌握党的重大历史事件

(2)“四史”中汲取发展的动力,传承革命和奋斗精神

(3)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警惕西方思潮干扰。


1-11《劳动教育》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劳动教育

学期

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32/2

教学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学习内容

(1)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数千年来剥削阶级思想残余;懂得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

(3)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分配。

4)还要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来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适当参加劳动。


教学要求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评价标准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1-12红色文化》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红色文化

学期

第一至二学期

学时/学分

16/1

教学目标

通过红色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红色文化,准确把握中国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内涵,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我国培养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内容

(1)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2)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3)农村包围城市是革命成功之路;

(4)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

(5)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6)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

(7)中国共产党能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8)崇尚革命英雄;

(9)弘扬革命精神;

(10)永葆红色江山代代传。

教学要求

(1)坚持“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

(2)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即依托红色文化进行本校课程开发,成为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尝试,

(3)教学方式方法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育人目标;

(4)要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赣州周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评价标准

(1)掌握红色理论,从整体上把握红色文化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革命道路的基本观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联系思想实际,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系统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加强情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侵入心扉。


1-13《高等数学》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

学期

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关专业课程需要使用,以及未来工作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生活、事业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学习内容

(1)函数;

(2)极限;

(3)连续函数;

(4)导数与微分;

(5)微分学基本定理及其应用;

(6)不定积分;

(7)定积分;

(8)多元函数。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函数极限、连续、导数与微分及微分学基本定理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学以致用;

(2)培养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触类旁通,积分学是重难点内容,灵活多变;

(3)渗透迁移类比思想,在学习多元函数时,回忆反思一元函数的学习过程。

评价标准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比如:

(1)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2)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

(3)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4)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评价要通过平时的课堂提问、讨论、课下作业等形式去完成。


1-14《现代社交礼仪》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现代社交礼仪

学期

学期

学时/学分

32/2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礼仪素质;

(2)掌握各类礼仪的基本技巧,能以良好的个人风貌得体的与人交往。

学习内容

(1)形象美的塑造;

(2)基础礼仪

(3)交际礼仪

(4)习俗礼仪

(5)涉外礼仪;

6)利益的性质与功能。

教学要求

(1)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

(2)注重实践教学

(3)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

评价标准

(1)基本掌握礼仪规范,并能够应用

(2)使礼仪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3)日常中能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


1-15《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大学英语

学期

限选课 第一、二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学习内容

(1)英语语音语调;

(2)英语词汇;

(3)英语语法;

(4)正常语速英语听力;

(5)使用英语进行基本对话交流;

(6)英语阅读技巧;

(7)用英语进行清楚的书面表达。

(8)基本英语翻译技能。

教学要求

(1)教学方式方法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育人目标;

(2)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评价标准

(1)掌握规范化的语音知识,标准的语音语调;

(2)积累词汇3500个左右,以及一定量的习语,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方法识别生词的能力,对其中2000个左右的常用词,要求拼写正确,能英汉互译,并掌握它们的基本用法(中学所掌握的单词和习语包括在内);

(3)在中学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加深基本语法知识,侧重语法结构在语言交际活动的运用;

(4)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110词左右)的英语简短对话和陈述,理解基本正确;

(5)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课堂交际,并能在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

(6)理解所学语言材料的内容,包括课文、对话、阅读及练习材料等;

(7)能就一般性题材,在20分钟内写出80~100词的命题作文;

(8)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


1-16《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学期

限选课 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鉴赏方法;

2)了解文史知识,积累文学素材,提高文学素养;

3)掌握各类写作的基本要求;

4)能熟练进行文字阅读、检索、整理,能有效认识问题,分析、论证、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

1)先秦文学概述及部分选文;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及部分选文;

3)唐代文学概述及部分选文;

4)宋代文学概述及部分选文;

5)元明清文学概述及部分选文;

6)现当代文学概述及部分选文;

7)外国文学概述及部分选文。

教学要求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2)口语交流沟通能力训练:能熟练朗诵、演讲、解说、辨论;

3)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能流畅写作文学赏析等文章;

4)创造能力训练:能有效认识问题,分析、论证、解决问题。

评价标准

1)掌握基本的文史知识,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

2)快速阅读、理解文字信息,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3)能流畅写作文学赏析等文章。

2.专业课程设置与要求

2-1数据库技术》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数据库技术

学期

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各种相应操作,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

(2)会使用SQL Server 2012数据库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3)熟练掌握Transact-SQL语言;

(4)能进行简单编程;

(5)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的安全;

(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

(1)数据库基础

(2)SQL SERVER 2012概述

(3)系统组成与服务器管理

(4)数据库管理

(5)表的管理与使用

(6)数据完整性

(7)Transact-SQL 语言

(8)数据查询

(9)视图

(10)存储过程与触发器

(11)游标

教学要求

针对课程特点,结合企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2)项目驱动:课程教学以项目开发为目标;

(3)案例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4)一体化课堂: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多媒体机房);

(5)项目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实践、总结提高五个环节开展教学;

(6)成立学习小组,实现课堂讨论、实践和课外的拓展学习。

评价标准

(1)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的数据模型、E-R方法、关系模型等知识;

(2)掌握SQL SERVER 2012的特性、体系结构、构造、应用程序的开发构架、安装等;

(3)了解SQL SERVER 2012的系统组成,掌握SQL SERVER服务的启动和关闭,注册服务器及配置服务器等;

(4)了解如何进行数据库的规划,数据库文件;熟练掌握用企业管理器数据库的创建,修改,删除,查看;能够用企业管理器对数据库进行压缩;

(5)理解索引的作用及分类,掌握用企业管理器创建、修改、删除索引的方法;

(6)理解数据完整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熟练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实施数据完整性的几种方法以及规则并懂得约束和默认值的创建,绑定,删除;

(7)理解SQL程序设计基础,事务机制,Transact-SQL语法规则,熟悉变量和程序流程控制;

(8)掌握Select-From-Where语句基本结构及其应用、对查询列进行筛选、计算、分组、分组过滤、排序以及在一个Select语句中嵌套另一个Select语句和数据更新的运用;

(9)理解视图在数据库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视图的创建、修改、使用和删除;

(10)理解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在SQL SERVER中的作用,了解如何使用它们;

(11)理解利用游标这种工具来操纵SELECT语句的结果集。

2-2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

学期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128/8

教学目标

(1)了解WIFI、蓝牙、Zigbee等典型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及其通信标准;

(2)了解Zigbee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标准;

(3)掌握CC2530芯片的基本概念、内部结构、外部引脚及功能;

(4)掌握CC2530芯片I/O的外设、GPIO、输入、输出等功能配置;

(5)熟悉无线发送和接收函数;

(6)理解发送地址、接收地址、PAN_ID、RF_CHANNEL等概念;

(7)掌握Z-Stack协议栈的结构、基本概念;

(8)掌握协调器、路由器、终端节点的基本概念;

(9)掌握BLE协议栈的结构、基本概念;

(10)理解从机与主机之间建立连接的流程;

(11)掌握GPRS的AT指令、短信接收和发送指令的基本知识;

(12)掌握GPRS的Socket无线连接、串口发送和接收的基本知识;

(13)了解WIFI无线控制的基本知识;

(14)了解WIFI无线控制命令的数据格式。

学习内容

(1)IAR开发环境和SmartRF Flash Programmer软件的安装;

(2)编写、下载和调试Zigbee程序的方法;

(3)I/O端口的使用、外设的配置、GPIO功能、输入或输出模式的设置;

(4)GPIO、定时器、串口、ADC等基本组件的中断功能;

(5)串口读写函数的编程方法;

(6)使用CC2530建立点对点无线通信的编程方法;

(7)Z-Stack协议栈的串口、中断等接口函数;

(8)Z-Stack协议栈的LED和KEY驱动函数的原理;

(9)节点设备和集中器设备的启动过程;

(10)特征值、句柄、UUID、GATT服务等概念和作用

(11)GPRS模块开发环境的搭建;

(12)GPRS基本AT指令的使用方法;

(13)WIFI无线通信中IP地址的基本知识;

(14)WIFI无线通信中Socket的工作原理。

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评价标准

(1)掌握IAR软件新建、配置工程的步骤;

(2)掌握软件编程规范、项目文件管理方法;

(3)掌握CC2530芯片基本组件寄存器的配置方法;

(4)掌握串口引脚的配置和串口发送接收的编程方法;

(5)掌握开关量、模拟量以及逻辑量这3种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方法;

(6)掌握基于Basic RF的无线采集与网络组建的实现方法;

(7)掌握Z-Stack协议栈的绑定工作原理;

(8)掌握ZigBee无线网络的点对点通信、串口通信、串口透传和绑定的实现方法;

(9)掌握BTool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BLE协议栈的安装方法;

(10)掌握通过串口回调函数实现蓝牙模块与PC的串口通信;

(11)掌握GPRS短信发送和读取指令的使用;

(12)掌握GPRS串口发送和接收指令的使用;

(13)掌握ARM核心板+WIFI模块最小系统的搭建方法;

(14)掌握WIFI获取温度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数据的相关电路的搭建。


2-3STM32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STM32嵌入式系统设计

学期

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2)理解嵌入式ARM的组成和结构

(3)掌握IAR for ARM开发平台的建立

(4)了解GPIO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工作模式;

(5)了解中断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6)了解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7)理解ADC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功能指标;

(8)了解看门狗的基本原理;

(9)了解串口的功能及类别;

(10)了解I2C总线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11)了解SPI总线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12)了解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学习内容

(1)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2)STM32微处理器的基本知识和开发平台

(3)IAR for ARM开发环境的程序调试过程;

(4)STM32微处理器的GPIO寄存器的功能,以及GPIO库函数的编程方法;

(5)中断优先级的功能与定义,以及STM32外部中断库函数的编程方法;

(6)STM32的基本定时器、通用定时器和高级控制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7)STM32的ADC使用方法;

(8)独立看门狗的功能和作用;

(9)STM32串口的功能和应用;

(10)使用STM32的I/O模拟I2C总线;

(11)Flash存储器的功能和原理;

(12)STM32的FSMS模块的工作原理;

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评价标准

(1)掌握微处理器的分类,能例举5种以上在物联网系统中使用的微处理器;

(2)熟悉STM32微处理器的功能参数

(3)掌握通过IAR for ARM开发环境对STM32微处理器工程的调试方法;

(4)掌握基于STM32微处理器的GPIO基本驱动方法;

(5)掌握STM32外部中断机制;

(6)掌握定时器函数库的使用方法;

(7)掌握STM32的ADC函数库的使用方法;

(8)掌握使用函数库驱动看门狗的方法;

(9)掌握STM32串口函数库的使用方法;

(10)掌握I2C总线函数库的使用方法;

(11)理解SPI总线的工作原理,以及Flash存储器的功能和原理;

(12)掌握FSMC模块驱动液晶显示器的方法;


2-4嵌入式Qt软件开发》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嵌入式Qt软件开发

学期

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了解嵌入式Linux的基本知识和应用领域

(2)了解交叉开发环境的特点和组成要素

(3)学会Qt/Embeded的交叉编译环境的构建;

(4)了解ARM版Qt程序的编译和下载方法;

(5)学会Qt Gui应用程序的建立过程;

(6)了解Qt窗口部件的类型;

(7)了解布局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

(8)了解主窗口框架的基础知识;

(9)了解Qt事件系统的基础知识;

(10)了解绘图和坐标系统的基础知识;

(11)了解OpenGL图形绘制方法;

(12)了解文件、目录操作的基本知识;

(13)了解数据库和XML的基本知识;

(14)了解Socket编程的基本知识;

(15)了解进程和线程的基本概念;

学习内容

(1)Linux操作系统安装方法

(2)Linux交叉编译器的安装方法

(3)Linux平台下嵌入式Qt开发平台的搭建;

(4)ARM版Qt程序的编译和下载过程;

(5)Qt程序界面设计方法;

(6)基础窗口部件、对话框QDialog和其他窗口部件的使用方法;

(7)布局管理器、部件大小设置、可扩展窗口;

(8)菜单栏、工具栏、中心部件、状态栏、自定义菜单的设计方法;

(9)Qt事件的处理和传递;

(10)图形、图像、动画、文字的绘制和填充

(11)实现3D图形的显示;

(12)文件、目录操作的编程方法;

(13)数据库操作的编程方法,以及对XML操作的编程方法;

(14)HTTP协议、UDP协议和TCP协议网络通信的编程方法;

(15)进程间通信、线程的创建和同步;

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评价标准

(1)掌握在虚拟机上安装Ubuntu操作系统

(2)掌握Linux的C程序代码编写方法,学会编译PC版的C程序和ARM版的C程序

(3)掌握PC版Qt库和ARM版Qt库的编译安装;

(4)掌握ARM版Qt程序编译、下载和运行方法;

(5)掌握Qt Gui界面的设计方法;

(6)掌握对话框部件、按钮部件、行编辑器部件和数值设定部件的使用方法;

(7)掌握布局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8)掌握表格、列表、图片框的使用方法;

(9)掌握鼠标事件、滚轮事件、键盘事件、定时器事件的处理方法;

(10)掌握编程实现图像的读取和写入,以及动画的显示;

(11)掌握纹理贴图的使用,以及在3D场景中绘制2D图形;

(12)掌握读写文本文件和读写二进制文件的编程方法;

(13)掌握执行SQL语句和读写XML文件的编程方法;

(14)掌握HTTP协议、UDP协议和TCP协议网络通信的编程方法

(15)掌握创建进程、进程通信、创建线程、线程同步的编程方法;


2-5物联网综合实训》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物联网综合开发

学期

第五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了解奥体中心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

(2)了解奥体中心项目应用环境安装部署方案

(3)了解奥体中心项目感知层开发调试技术;

(4)了解奥体中心项目计算机端应用开发技术;

(5)了解奥体中心项目移动端应用开发技术

(6)了解奥体中心项目验收与总结过程。

学习内容

(1)奥体中心项目概述、需求分析和系统概要设计

(2)感知层设备连接、传输层设备配置、应用软件部署与配置

(3)感知层无线局域网组网配置、感知层传感器程序开发、感知层传感器数据的传输;

(4)体育馆门禁管理端发卡程序开发、体育馆门禁刷卡验证程序开发、体育馆安防管理子系统程序开发;

(5)场馆安防移动子系统程序开发、场馆导览子系统程序开发、餐厅环境监控子系统程序开发;

(6)项目验收概述、项目验收流程、项目验收标准、项目总结。

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1)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2)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3)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4)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平台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发展。

(5)对于较难的知识或者是拓展性知识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层式教学,在教学中鼓励互帮互助。

评价标准

(1)掌握奥体中心项目系统概要设计文档的编写方法

(2)掌握感知层设备连接方法

(3)掌握感知层传感器程序开发方法;

(4)掌握奥体中心项目计算机端应用开发方法;

(5)掌握奥体中心项目移动端应用开发方法;

(6)掌握奥体中心项目验收流程。


2-6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单片机应用技术

学期

第三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学会单片机软件开发和实验仿真环境的建立与使用;

(2)理解和掌握有关单片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掌握典型程序的编制方法;

(4)熟悉常用单元电路及其功能;

学习内容

(5)单片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6)计算机数据的表示方法;

(7)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8)单片机控制LED的编程方法;

(9)中断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控制方法;

(10)80C51指令的寻址方式;

(11)掌握算数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控制转移指令和位操作指令的使用方法;

(12)LED显示器、键盘、A/D转换的接口原理;

(13)I2C总线、SPI总线的工作原理;

教学要求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

(2)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

(3)对应用性强的部分精讲多练,可通过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练习;

(4)对较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

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分到课率、作业;

(2)实验室操作技能评定;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7Linux 操作系统》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Linux操作系统

学期

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

(2)掌握Linux系统的安装、配置、管理维护等技能;

(3)培养学生运用Linux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

(1)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2)熟练使用Linux常用命令;

(3)管理Linux服务器的用户和组;

(4)配置与管理文件系统;

(5)配置与管理磁盘;

(6)配置网络和使用ssh服务;

(7)熟练使用vim程序编辑器与shell script;

(8)使用gcc和make调试程序;

(9)配置与管理Apache服务器;

(10)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等内容;

教学要求

(1)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差且学习不努力的学生,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使他们深刻理解该知识点的内容,避免今后配置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2)针对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且爱学、想学的学生,教学中主要采用“兴趣式”教学措施,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结合教师提供的网络环境,自行配置和规划网络,调试设备,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想,加强了专业综合能力。

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分到课率、作业;

(2)实验室操上机操作评定;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8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Java程序设计

学期

学期和第四学期

学时/学分

128/8

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牢固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和常用类库,深刻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技术;

(2)培养学生较强的编程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并运用基本算法进行信息处理。

学习内容

(1)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包括应用场景、语言特点、发展前景、基本工作原理;

(2)第一个Java程序HelloWorld以及Java的变量和类型;

(3)Java语言中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4)Java中的数组的用法;

(5)Java中的字符串;

(6)Java语言中类与对象;

(7)Java中的接口和包;

(8)Java中的面向对象思想;

(9)Java中的集合操作;

(10)Java语言中的异常处理;

(11)Java语言的输入输出操作;

(12)Java语言中的多线程编程;

(13)使用Java语言进行网络编程;

教学要求

(1)了解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

(2)会编写简单的Java应用程序,会编译、运行Java程序。

(3)了解Java中常量、变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4)掌握Java中各种运算符的表示、优先级;

(5)掌握Java程序流程控制语句的应用。

(6)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类的定义、的创建与引用、编写面向对象的Java程序。

(7)掌握Java语言中数组的应用、字符串的处理。

(9)了解继承与多态的概念继承与多态的实现机制;掌握抽象类的使用、接口的定义与实现。

(8)掌握Java异常处理的方法。

(9)掌握Java处理输入/输出的字节流和字符流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10)理解Java多线程的实现原理、线程生命周期及线程类的实现机制,掌握多线程的实现技术和方法;理解多线程互斥、同步的概念。

(13)掌握Java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评价标准

(1)熟练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思路和知识,能运用面向对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Java程序设计开发、调试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的简单问题;

(3)深刻领会类与对象、子类与继承、接口与多态的特性,提高编码的复用能力掌握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能开发容错性良好的程序;

(4)具备严谨的逻辑分析及坚实的科学思维基础,用程序思维处理实际问题。

(5)掌握面向对象的编程设计思想,并能运用Java语言技术和基本开发工具进行计算机软件设计。


2-9Android软件开发》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Android软件开发

学期

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掌握Android开发环境;

(2)掌握Android项目结构以及程序调试与发布;

(3)掌握Android基本控件与布局管理器;

(4)掌握Android高级控件与数据适配器;

(5)掌握Android系统组件的使用;

(6)掌握Android系统中的数据存储;

(7)掌握Android系统中的服务与广播;

(8)掌握Android系统中的网络通信编程;

(9)培养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

(10)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1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有效沟通能力;

学习内容

(1)Android软件开发概述,包括Android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趋势;

(2)Android开发环境的搭建与配置以及Android项目的创建;

(3)Android中Activity生命周期和启动模式,控件的相应事件处理,Activity之间的跳转和数据传递,消息提示类(Toast)、消息对话框(AlertDialog)以及菜单设计的过程;

(4)学习MediaPlayer对象的生命周期音频文件播放方法,SD卡文件的访问方法,视频播放的方法,录音与拍照的调用;

(5)学习广播机制Broadcast、广播发送和接收的方法、系统服务和调用方法、后台Service的调用方法;

(6)学习Android中数据存储的主要技术、文件存储技术、JSON数据格式、SharedPreferences存储技术、SQLite存储技术;

(7)学习Android中图像处理和几种基础动画视觉的技术,几何图形绘制,几种基础的动画实现,几种图像浏览技术,触屏事件处理方法;

(8)浏览器引擎和WebView类、HTTP的网络编程、Volley框架读取网络数据的方法、Volley框架解析JSON数据的方法;

教学要求

本课程建议教学中主要提取一些具代表性的生产性问题,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主,教师在每个案例教学中先提纲挈领的阐明一些新技术手段和语法表达形式,之后学生分组,以35人为宜,每组注意实践操作能力强弱的搭配,完成后抽取具代表性的作品公开集中评价,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同步提高。

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分到课率、作业;

(2)实验室操作技能评定;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10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C语言程序设计

学期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

128/8

教学目标

(1)掌握C程序的基本结构;

(2)掌握算法描述工具(流程图);

(3)熟悉C语言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能够根据流程图进行顺序、选择、循环等结构程序设计;

(4)掌握一维数组、自定义简单函数的使用方法;

(5)了解位运算的操作;

(6)掌握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应用,理解指针、文件的使用,并能综合应用C语言的知识开发小型应用程序。

学习内容

(1)C语言的发展以及特点;

(2)算法的表示方法;

(3)数据的表现形式,以及运算符的应用;

(4)顺序、选择、循环结构的应用;

(5)if语句的使用,以及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条件运算符的使用;

(6)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的使用;

(7)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和赋值;

(8)函数的定义、调用,以及全局变量、局部变量的使用;

(9)指针变量的定义和引用方法;

(10)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结构体数组、结构体指针的使用、

(11)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取和写入。

教学要求

(1)本门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课;

(2)理论课的安排,以程序设计方法为主线,由浅入深,先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再从数组、函数、指针、结构和文件等方面讲授程序设计的方法,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实验课的实习题目设计要紧密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进行实践教学。

评价标准

本课程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两部分组成,分数比例为:

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笔试)(60%);

具体构成比例如下:

出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实训项目(20%)+期末笔试(闭卷)(60%)


2-11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电子技术基础

学期

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

(2)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3)掌握正确使用元器件、读识常用电子线路图的能力;

(4)掌握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

学习内容

(1)晶体二极管及整流电路

(2)晶体三极管及基本放大电路

(3)放大电路的负反馈

(4)低频功率放大电路

(5)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6)逻辑门电路

(7)数字逻辑基础

(8)组合逻辑电路;

(9)集成触发器

(10)时序逻辑电路

教学要求

(1)精讲多练、做学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将理论基础知识融贯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入浅出;

(3)要注重重点环节的教学设计,反复强调、演练,力争把每个知识点理解透彻;

评价标准

(1)以学习目标为评价标准,坚持用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评价宜将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引导,过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3)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2-12物联网概论》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物联网概论

学期

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

96/6

教学目标

(1)理解物联网的主要框架结构。

(2)掌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基本知识点。

(3)掌握物联网节点网络层的基本传输组网方式。

(4)了解节点编程环境和节点编程基本知识。

(5)了解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和基本特点。

(6)掌握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的方法。

(7)掌握物联网的多种无线组网技术。

(8)了解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应用。

(9)理解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1)物联网技术基础;

(2)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

(3)物联网通信与组网技术;

(4)物联网服务与管理技术;

(5)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

(6)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基础;

教学要求

(1)掌握具备进一步学习物联网专业知识的能力;

(2)掌握一定的物联网硬件识别能力;

(3)掌握基本的物联网基础实验及调试能力;

(4)掌握跟踪物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及自学新技术的能力;

评价标准

(1)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及研究素质;

(2)具有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

(3)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合作行为目标;

(4)具备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意识;

(5)具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2-13C++程序设计》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C++程序设计

学期

第三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

(2)掌握C++程序基本组成,掌握C++类型及表达式;

(3)理解类和对象的定义与访问、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4)掌握静态数据成员及静态成员函数的定义及使用;

(5)掌握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基类、派生类初始化;

(6)掌握用成员或友元函数重载运算符;

学习内容

(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念;

(2)C++语言基础;

(3)类与对象;

(4)共享与保护;

(5)继承;

(6)多态性;

(7)模板;

(8)I/O流;

(9)异常处理。

教学要求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上机操作可以巩固和促进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进行上机实验,通过编写程序,巩固加深对各知识点的学习。所以要特别强调课堂讲授和上机实验相结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上机条件。

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分到课率、作业;

(2)实验室操作技能评定;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14物联网工程实施》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物联网工程实施

学期

第五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及应用

(2)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3)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学习内容

(1)物联网基本概念

(2)物联网体系结构

(3)物联网关键技术

(4)射频识别技术

(5)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6)网络层技术

(7)支撑层技术

(8)物联网应用

(9)物联网安全

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课和计算机操作相结合

(2)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尽量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夯实专业基本功

(3)课堂讲解为主,结合相关案例讲解相关内容,结合研讨性问题开展研究型教学,通过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够对物联网组网的应用提出解决方案。

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分到实验、作业、考勤;

(2)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15物联网工程布线》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物联网工程布线

学期

第三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联网工程布线基本概念与关键技术、常用工业标准、工程布线设计方法和步骤;

(2)掌握物联网工程常用器材与工具,各个子系统的工程布线设计方法和安装技术;

(3)掌握智能家居、视频监控、电力线宽带通信、现场总线等常用系统工程布线设计方法和安装技术;

(4)掌握物联网工程布线测试技术;

学习内容

(1)物联网工程基础;

(2)物联网工布线常用标准;

(3)物联网工程布线设计;

(4)物联网工程布线常用器材和工具;

(5)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技术;

(6)水平子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技术;

(7)管理间和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技术;

(8)垂直和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技术;

(9)智能家居系统布线设计与安装技术;

(10)智能监控系统布线设计与安装技术;

教学要求

(1)应结合相应的课堂演示实验、实验室学生项目实验和布线实训,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2)实训室实训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同时,结合项目,应讲解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可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借用多媒体的声像演示,对项目进行展示,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理论印象。通过实例操作,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应用软件的能力

(3)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分到课率、作业;

(2)实训室操作技能评定;

(3)期末考察成绩占60%;


2-16自动识别技术》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自动识别技术

学期

第五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了解RFID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的关系;

(2)了解RFID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应用案例;

(3)了解RFID技术分类及软硬件组成,掌握RFID标签编码、调制与数据校验方法,以及读写基本工作原理;

(4)了解RFID标准化组织以及低频、高频、超高频、微波等RFID系统的相关标准体系,掌握各类RFID技术特点。

(5)理解RFID应用系统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功能设计和产品选型的方法,掌握系统方案设计的方法;

(6)掌握RFID产品性能指标的参数描述方法,理解产品和设备选型的原则,掌握RFID系统集成的概念和工程流程以及工程实施方案的设计方法;

(7)理解RFID工程实施工作过程,掌握RFID系统调试、维护的方法和流程。

学习内容

(1)RFID技术入门;

(2)典型RFID读写系统设计分析;

(3)RFID系统实施方案设计;

(4)RFID系统集成与施工;

(5)RFID系统测试与维护;

教学要求

(1)掌握低频RFID读写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只读ID卡、低频IC卡读写的下位机软件设计方法,能够利用上位机软件调试读写器以及配置、读写RFID低频卡;

(2)掌握高频RFID读写器的设计方法,以及ISO14443A、ISO15693等协议支持的高频卡读写的下位机软件设计方法,能够利用上位机软件设置通信协议,调试读写器以及配置、读写RFID高频卡;

(3)具备RFID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报告编制能力,以及RFID系统架构设计、RFID系统功能设计能力、高频 RFID系统产品选型能力;

(4)掌握超高频RFID读写器读写EPC Gen2协议支持的超高频卡的读写方法,以及RFID技术的应用特性、现场测试、工程实施等工程技术;

(5)具备RFID产品识别和产品描述、工程实施方案以及测试报告编制的能力,初步具备RFID产品和设备选型、工程实施以及系统调试能力。

评价标准

(1)能明确工作任务及需要的信息,确定信息搜索范围并能从所获得的资源里发现重要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加工,整理,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能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并充分利用和组织材料进行规范的书面表达,准确的描述问题以及完整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3)能明确合作的规则并制定出现异常情况的应急措施,及时得体地检讨合作过程中的不足和过失,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4)能安全使用各类测试设备,提出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应急措施,具备职场安全意识。


2-17Web前端开发》课程设置与要求一览表

课程名称

Web前端开发

学期

第五学期

学时/学分

64/4

教学目标

(1)掌握HTML和W3C标准以及HTML文件基本结构;

(2)学会网页的基本标签的用法;

(3)在网页中添加基本的元素;

(4)学会列表、表格、框架的使用。

(5)学会使用CSS设置网页背景颜色、图片、链接样式等。

学习内容

(1)HTML基础;

(2)列表、表格与框架;

(3)表单;

(4)初识CSS;

(5)CSS美化网页元素;

(6)盒子模式;

(7)浮动;

(8)定位网页元素;

(9)制作综合网页项目。

教学要求

(1)在教学方法上,应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在本课程中建议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本课程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强调学做结合,可采用项目、案例等形式组织教学内容。

评价标准

(1)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分到课率、作业;

(2)实验室操作技能评定;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3.拓展学习领域

1)限选课: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现代社交礼仪等课程。

2)任选课: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课程。

4.第二课堂

物联网项目竞赛、嵌入式项目竞赛的技能训练、市场营销、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劳动。

九、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1.教学时间安排表(三年制)

学期

理实教学周数

国防教育

综合实训

公益劳动

毕业教育

跟岗实习

顶岗实习

复习考试

劳动周

合计

课程设计

社会调查

毕业设计

16

2

1





1


20

16


2

假期




1

1

20

16


2

假期




1

1

20

16


2

假期




1

1

20

14






4

1

1

20





3


16


1

20

总计

78

2

7


3


20

5

5

120

2.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分配表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学分

占总学时比例

实验实训

综合实训

公共必修课程

652

320

332


35.5

25.50%

公共选修课程

192

192

0


12

7.51%

专业基础课程

416

156

260


26

16.27%

专业核心课程

704

264

440


44

27.54%

专业拓展课程

192

48

80

64

12

7.51%

毕业实习

400



400

20

15.64%

第二课堂





5


 

2556

980

1112

464

154.5


百分比


38.34%

61.65%



3.实践教学安排表

实践学期

周数

内容

场所

备注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1

2


校内


社会实践

2、3、4

3


校外

假期

顶岗实习

5、6

16


合作企业


毕业设计

6

4


校内


合计

25周

4.教学计划安排表

三年制计划表

2021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高职三年制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表

课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理实教学进程安排

考试类型

(周学时/教学周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综合实训


1

2

3

4

5

6


16

16

16

16

16

16

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1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148

36

112


4

2w






考查

2

体育与健康

128

8

120


8

2*16

2*16

2*16

2*16



考查

3

思想道德与法治

48

32

16


3

4*12






考查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4

48

16


4


4*16





考试

5

国家安全教育

16

16



1

每学期4学时讲座或专题学习



考查

6

形势与政策

32

24

8


2

每学期8学时讲座或专题学习



考查

7

劳动教育

32

8

24


2

每学期8学时讲座或专题学习、劳动实践



考查

8

大学生心理健康

32

28

4


2


2*16





考查

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6

12

4


1

2*8






考查

10

创新创业教育

64

48

16


4




4*16



考查

11

美育

32

28

4


2



2*16




考查

12

就业指导

16

8

8


1





2*8


考查

13

红色文化

16

16



1

每学期8学时





考查

14

“四史”教育

8

8



0.5

每学期2学时专题讲座或专题学习



考查

小计

652

320

332


35.5

274

158

86

118

16



公共选修课程

1

大学英语

64

64



4

2*16

2*16





考试

2

大学语文

64

64



4


4*16





考试

3

高等数学

64

64



4

4*16






考试

小计

192

192

0


12

96

96






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1

C语言程序设计

128

48

80


8

4*16

4*16





考试

2

物联网概论

96

36

60


6


6*16





考试

3

电子技术基础

64

24

40


4

4*16






考试

4

Linux操作系统

64

24

40


4

4*16






考试

5

数据库技术

64

24

40


4


4*16





考查

小计

416

156

260


26

192

224






专业核心课程

1

Java程序设计

128

48

80


8



4*16

4*16



考试

2

C++程序设计

64

24

40


4



4*16




考试

3

单片机应用技术

64

24

40


4



4*16




考查

4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

128

48

80


8



4*16

4*16



考查

5

STM32嵌入式系统设计

64

24

40


4




4*16



考查

6

物联网工程实施

64

24

40


4





4*16


考查

7

物联网工程布线

64

24

40


4



4*16




考查

8

嵌入式Qt软件开发

64

24

40


4




4*16



考查

9

自动识别技术

64

24

40


4





4*16


考查

小计

704

264

440


44



320

256

128



专业拓展课程

1

Android软件开发

64

24

40


4




4*16



考查

2

物联网综合实训

64



64

4





4*16


考查

3

Web前端开发

64

24

40


4





4*16


考查

小计

192

48

80

64

12




64

128



毕业实习

1

顶岗实习

320



320

16






16w


2

毕业设计

80



80

4






4w


小计

400



400

20






20W


第二

课堂

1

社会实践





3





2

社团活动





2








小计





5








学分合计





154.5








周课时






26

28

24

26

18



总学时

2556

980

1112

464









说明:

1.本方案中学分、学时数算法:每1学分按16学时计算,综合实践课程和实习均按每周20学时1学分计算。

2.本方案中,总学分为154.5,总学时为2556,公共基础课学时数为844(占33.02%),专业课程学时数为1312(占51.33%)。

十、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本专业共有32名专任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副高职称及以上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研究生学历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双师型”教师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8%;另有兼职教师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均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专任教师4人。

2.专任教师: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学历

学位

职称

所学专业

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

1

汤晓军

1967.12

本科

学士

高级讲师

数学

C语言程序设计

双师型

2

温继荣

1976.07

本科

学士

高级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语言程序设计

双师型

3

葛金明

1982.07

本科

学士

高级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语言程序设计

双师型

4

郭卫华

1980.07

本科

高级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Linux系统基础

双师型

5

刘平

1982.06

本科

学士

高级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

双师型

6

王明瑞

1980.02

本科

学士

高级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

双师型

7

刘华敏

1982.04

本科

硕士

高级讲师

软件工程

Android软件开发

双师型

8

卢秋华

1965.08

本科

学士

高级实验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Android软件开发

双师型

9

易敏

1981.05

本科

学士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

双师型

10

刘显杨

1982.09

本科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

双师型

11

钟敏芸

1987.10

本科

学士

助理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

双师型

12

张丽新

1981.03

本科

学士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库技术


13

肖姑冬

1981.10

本科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Linux操作系统


14

肖建英

1976.07

本科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Linux操作系统

双师型

15

李玉

1980.01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工商管理

Linux操作系统


16

梁金晶

1981.07

本科

学士

讲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库技术


17

黄焕华

1965.11

本科

实验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单片机应用技术

双师型

18

柏云飞

1984.03

本科

学士

实验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单片机应用技术

双师型

19

黄夏明

1967.05

本科

实验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Java程序设计

双师型

20

刘琼

1970.01

本科

一级实习

指导教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技术基础


21

曾莉萍

1983.02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STM32嵌入式系统设计


22

卢旭光

1987.03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电子与通信工程

物联网工程布线


23

廖季萍

1990.04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测试技术


24

练云翔

1987.12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计算机技术

嵌入式Qt软件开发


25

吴谭

1987.11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计算机应用技术

物联网工程布线


26

何盛国

1990.08

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综合实训


27

王青

1989.01

研究生

硕士

软件工程

Web前端应用开发


28

赖昌美

1986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计算机技术

Web前端应用开发


29

杨盛钦

1994

本科

学士

软件工程

C++程序设计


30

张伟

1995

研究生

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程序设计


31

夏奔

1991

研究生

硕士

中级网络工程师

社会工作

物联网通信技术


32

刘康兴

1991.09

研究生

硕士

电子与通信工程

物联网通信技术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将引领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主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核、实施,负责本专业及专业群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基本要求如下:

1)具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2)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强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把握行业是新技术和动态。

3)具有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认识水平,熟悉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等课程开发流程与开发方法,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4)具有较强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能够根据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

5)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6)具有2年以上的IT行业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

7)在本区域或本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4.兼职教师: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学历

学位

职称(职业资格)

所学专业

1

朱圣茂

1970.05

本科


工程师/高级工

计算机及应用

2

彭坤荣

1971.11

本科


工程师/高级工

软件工程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必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配置了课桌椅、黑(白)板、基本教具、多媒体设备、网络接口或网络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了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和消防要求。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序号

教学

类别

教学

场所

实验(实训)

教学任务

主要实验(实训)设备

序号

 

单位

数量

1

基础

实验

电子基础实训室

该实训室主要为电子基础实训提供场地及设备,主要面向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完成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与识别、单管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门电路应用、编码器与译码器应用、触发器认识、计数器应用等相关教学任务。

1

电子产品装调与智能检测实训考核装置

26

2

学生凳

52

3

台式一体机

52

4

讲台座椅

1

5

投影音响

1

实训室数量

1

2

基础实验

软件开发与测试实训室

该实训室主要为计算机应用、提供场地及设备,主要面向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Linux系统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Java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Qt软件开发、Android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技术等课程,完成JDK,Jbuilder、SQL数据库、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Loadrunner测试技术等相关教学任务。

1

台式一体机

51

2

电脑桌椅

50

3

电子教室管理系统

1

4

接入交换机

3

5

网络机柜及布线装修

1

6

讲台座椅

1

7

投影音响

1

实训室数量

4

3

基础实验

物联网基础创新实训室

该实训室主要为电子基础实训提供场地及设备,主要面向课程有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单片机应用与实践、Zigbee技术与应用、RFID应用技术等课程,完成NewLab实验平台、NewLab教学及开发软件、通讯系列套件、传感器系列套件、执行器系列套件、自动识别系列套件、单片机系列套件、嵌入式开发系列套件、物联网应用开发终端等相关教学任务。

1

NewLab教学平台

26

2

台式一体机

26

3

工作台

25

4

讲台

1

5

储物柜

3

6

投影音响

1

7

装修及综合布线

1

实训室数量

2

4

基础实验

物联网综合布线实训室

该实训室主要为物联网应用技术基础实训提供场地及设备,主要面向课程有: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物联网工程综合实践、物联网综合实践等课程,完成综合布线工具箱、多功能感知节点、路由节点、多功能网关节点、控制节点、RFID读写器、天线、RFID通信软件等教学任务。


1

第二代网络配线实训装置

6

2

IT工程技术实训平台

1

3

综合布线故障检测与维护实训装置

2

4

光纤熔接机

2

5

光纤工具箱

2

6

智能家居系统技术原理实训装置

1

7

智能窗户系统实训装置

2

8

智能家居火灾预警系统实训装置

1

9

智能家居室内安防监控系统

1

10

智能家居防入侵报警系统

1

11

智能家居照明系统

1

12

全钢结构的物联网智能家居全景施工平台(两室两厅)

1

13

综合布线工具箱

12

14

综合布线配套实训工具

1

15

综合布线配套实训设备

1

16

综合布线配套实训耗材

1

17

智能化系统工具箱

10

18

智能化配套工具及耗材

1

实训室数量

1

5

技能实训

物联网综合实训室

该实训室主要面向物联网竞赛项目实训,完成配置移动实训工位、工控移动终端、智能无线网关、Zigbee节点模块、远程数据采集和控制模块、无线网络摄像头、报警灯、串口服务器、NB-IOT模块、UHF超高频读写器、STM32开发板、LoRa模块、光照传感器、CO2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大气压传感器等教学任务。

1

物联网竞赛实训平台

26

2

台式一体机

26

3

工作台

26

4

储物柜

3

5

讲台

1

6

投影音响

1

7

装修及综合布线

1

实训室数量

1

6

技能实训

嵌入式综合实训室

该实训室主要面向嵌入式竞赛项目实训,完成配置移动实训工位、工控平板、STM32嵌入式系统、红外传感器、手持终端、交通灯、超高频射频识别设备、智慧交通沙盘等教学任务。

1

嵌入式竞赛实训平台

26

2

台式一体机

26

3

工作台

26

4

储物柜

3

5

讲台

1

6

投影音响

1

7

装修及综合布线

1

实训室数量

1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校外基地配置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跟岗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缩短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见下表:

序号

校外实训

基地名称

实训实习项目

现场人员要求和

生产装备条件

1

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物联网系统集成项目、售后技术支持岗位、物联网项目研发岗

1)要求现场指导教师熟悉部门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技能操作娴熟,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2)实训现场卫生、安全;

3)设备齐全,功能正常。

2

广东智嵌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系统集成项目、售后技术支持岗位、物联网项目研发岗位

3

西安开元有限公司

物联网综合布线、物联网项目研发岗

4

赣州市忆源科技

软件开发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及编写基本要求

优先选用高职教育国家规划、省级规划教材和行业规划教材,鼓励校企合作开发校本特色教材,禁止不合格教材进入课堂。学校设立教材编审委员会,完善教材选用及编写制度,规范教材选用与编写程序。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配备应能满足学生全面培养、教科研工作、专业建设等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具备电子图书资源,配若干个数据库资源,便于师生在线查阅资料。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

建设和配置与专业相关的一定数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素材(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思想,注重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依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整体设计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广“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加大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

(六)质量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机制,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1.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完善日常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改,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建立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教研室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诊断与改进措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